在云岭大地的银线经纬间,驻守着一群用铁塔作笔、以导线为墨的电力人。胡留方,便是其中一位,如同山川间的青松与银线上的火种,三十余载坚守,他将平凡岗位铸成不凡舞台——踏遍输电通道的泥泞足迹,拧紧基塔螺栓的斑驳老茧,都在日复一日的巡检中,将责任刻进山河的肌理。今天,让我们跟随这位电力工人的足迹,翻开那本用脚步写就的“山河日志”。
线路巡检:风雨中的“守护者”
随着五一的临近,在云岭山间,南网人独有的保电“仪式感”如约而至。清晨七点,颜冲强手持工具,紧随师父胡留方,踏上乡间小径。那被晨露沾湿的鞋尖,轻触着熟悉巡检道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他第五次陪伴师父踏上五一保供电的巡检之旅。
如今,师徒俩守护的±500千伏永富直流线路,作为国内首个省内直流输电“大动脉”,贯穿楚雄、昆明等五州市,将金沙江清洁能源送往八桂大地。
“小颜,注意脚下的青苔。”胡留方忽然驻足,伸手扶住路边的树枝,待徒弟站稳才继续前行。
“从曲靖到文山这段山路,不知道摔了多少跤,现在你们有了防滑鞋,但老规矩不能丢——眼要看塔身螺栓,耳要听导线风声,脚要踩稳每寸土地。”他说话间已蹲在塔基旁,用随身携带的力矩扳手复测螺栓松紧,另一只手的铅笔在小本本上记下“45号塔脚螺栓锈蚀”。他用每一次坚守与专注,为电网的稳定运行筑牢根基。
山火防控:烈日下的“守望者”
四月流火,滇东地区的桉树林在高温下蒸腾着热浪。胡留方的巡检重点转向山火隐患。他脖子上挂着用了十年的望远镜,镜片边缘缠着防滑胶带,这是2019年山火防控时留下的“勋章”——当时他连续蹲守48小时,用这台望远镜监测到3公里外的烟点,及时避免了500千伏天西甲线跳闸。
胡红文是2023年入职的新员工,整个防火季,他带着小胡这样的年轻人不停用脚步丈量着电网线路的长度。“小胡,注意看线路下方的植被距离。”他指着手机里的巡检APP,“现在有视频监控,人工巡查的重点则要盯紧‘盲区’。”走到曲靖段的桉树林,他突然驻足,从工具包取出便携式气象仪:“湿度低于40%,风速超过5级,就得标记红色预警。”说着掏出小本本,在“天西甲线159号塔”旁画了个醒目的火焰符号——这是他自创的隐患标记法,三十年前师父教他的“眼看、鼻闻、耳听”,如今与智能设备交织成更严密的防护网。
防冰保供:雪夜里的“破冰者”
腊月的寒潮来袭,±500千伏永富直流线路文山段的杆塔披上银甲。胡留方的工装上多了件荧光黄的除冰马甲,后背印着“党员突击队”的红色字样。2021年的冰灾夜,他带着团队在零下1℃的山顶连续作业6小时,用绝缘杆敲打绝缘子上的冰凌,手指冻得握不住工具,就揣在怀里焐热了再干。那年他带着徒弟们在雪地里,一守就是半个月。他呵着白气,望向被冰棱包裹的导线,“现在有了直流融冰技术,但登塔检查每串绝缘子,还是得靠人。”
验收融冰后的线路时,他教颜冲强用手电筒侧照绝缘子:“冰灾过后,最容易出现隐形裂痕。”光束扫过第18片绝缘子时,他突然定格:“这里有细微裂纹,记下来。”语气平静,却让徒弟想起凌晨三点,师父在值班室盯着监控屏幕,用红笔圈出每处可疑冰挂的场景——那双手,在寒冬里敲碎过冰凌,也在图纸上画满过守护的印记。
传承与担当:铁塔下的“传授者”
在500千伏龙铜甲线验收现场,胡留方曾严肃地对徒弟说:“验收不是对着数据打勾,而是给线路‘把命脉’。”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徒弟们心中责任的警钟。
胡留方深知,电力行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才的传承。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他格外重视“师带徒”工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传授给年轻员工。从线路巡检的严谨细致,到山火防控的高度警惕,再到防冰保供的精准施策,他都一一耐心讲解,手把手指导。他常鼓励徒弟们:“不要怕犯错,实践出真知,不断总结反思,方能快速成长。”在他的悉心栽培下,多名年轻员工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为电力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各自岗位上熠熠生辉。
线路上的徒弟带出来了一批又一批,不变是师傅胡留方的身影,在这个充满挑战与责任的行业中,胡留方与徒弟们的故事不仅是电力行业的缩影,更是对劳动者精神的生动诠释。他们在铁塔下默默奉献、相互支持,将力量与知识传递给每一位电力工作者。在他们的带领下,未来的电力巡检将更加稳健、高效,而这份传承与担当,正是推动电力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每一个清晨与夜晚,他们将继续在这条巡检的道路上,默默守护,坚定前行。
云南网通讯员 褚金超 柴海洲 赵浩益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