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6年到1962年,主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有一段比价明显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主席从继承马列原有观点到逐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逐渐开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程,是毛泽东时代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论述主席的独创性开拓之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之前的理论发展脉络。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不是存在两大所有制差别的社会、不是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不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而是全面实现社会所有制、消灭工农差别和商品生产但是还没有实现按需分配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同义语),是生产力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实行社会所有制、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不存在阶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石镇平:《否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错误观点辨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认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存在阶级斗争。
列宁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和马恩是一致的,他并没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列宁更是明确指出——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就没有阶级镇压了。“国家正在消亡,因为资本家已经没有了,阶级已经没有了,因而也就没有什么阶级可以镇压了。”“但是,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因为还要保卫那个确认事实上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要使国家完全消亡,必须有完全的共产主义。”(列宁:《国家与革命》)可见,列宁也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斗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对抗不过存在矛盾。
列宁去世之后,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犯了三个严重错误。他的第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在还没有消灭商品生产、没有消灭工农所有制差别、还处于过渡时期的情况下,提前宣布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宣告“我国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的最重要成绩,便是剥削阶级余孽最终被消灭的事实”(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宣布苏联社会内部“没有阶级冲突”(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但是实际上,当时苏联社会商品生产的存在、旧思想旧习惯的存在、个体经济的存在,都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分子、新剥削阶级产生的社会土壤。斯大林关于“剥削阶级余孽最终被消灭”的论断是完全错误的。他的第二个严重错误,就是宣布“这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特征,是不受剥削的工作者之间的同志合作和社会主义互助。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因为生产过程的社会性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巩固的。”(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直到1952年才有所纠正。斯大林的第三个错误,就是将专政对象和阶级斗争的根源完全归结为苏联之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包围,他的这一观点也是在苏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
后来在1952年,斯大林才承认并论述了苏联当时社会内部矛盾的问题:“矛盾无疑是有的,而且将来也会有的,因为生产关系的发展落后于并且将来也会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只要领导机关执行正确的政策,这些矛盾就不会变成对立,而这样也就不会弄到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如果我们执行类似雅罗申科同志所推荐的不正确的政策,那就会是另一种情形了。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就可能变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极严重的阻碍者。”(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可见,1952年,斯大林虽然承认当时苏联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认为如果处理不好的话生产关系就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产生冲突。
然而,他这时还有两点认知局限。第一,就是这时他还不承认社会冲突包括阶级斗争、阶级冲突,仅仅将冲突定义为妨碍国家计划顺利实施、政策措施严重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所以他说:“因此,领导机关的任务在于及时地看出日益增长的矛盾,并及时地采取措施,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增长,来克服这种矛盾。这里所涉及的首先是集团的即集体农庄的所有制、商品流通这样一些经济现象。当然,在目前,这些现象还被我们有成效地用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且它们对于我国社会肯定是有益的......但同时这些现象已在开始阻碍我国生产力的强大发展,因为它们造成一种障碍,妨碍把全部国民经济、特别是把农业完全纳人国家计划,如果看不出这点,那就是不可原谅的盲目了......任务就在于,通过把集体农庄所有制逐渐变成全民所有制的办法,通过以产品交换制——也是逐渐地——代替商品流通的办法,来消除这些矛盾。”(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虽然当时苏联农民已经不占有生产资料、仅仅对消费资料具有所有权,确实已经不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阶级,但是当时苏联上层建筑领域的旧思想旧习惯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工农差别还存在、价值规律还存在的情况下,还存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产生的社会土壤、阶级斗争的土壤。对于这一点,斯大林是没有认识到的。第二,就是他仍然认为当时苏联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不承认苏联仍然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并提出“这将是从一种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到另一种更高的经济即共产主义经济的根本过渡。”(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他对于社会主义的定义,是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所不同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没有明确的论述,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而不存在对抗,斯大林犯了错误,马恩列斯也都没有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斗争。至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中说的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化”,实际上是他对斯大林著作的曲解。斯大林仅仅在社会主义“完全建成”之前也就是1937年认为会出现阶级斗争尖锐化,但是他在1938年特别是1939年苏共十八大提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成的时候,就宣布苏联社会内部不存在阶级斗争和专政对象了。可见,西方的社会主义作家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的论述是不够系统、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发展的。而这一任务,就落在了东方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掌舵者、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身上。
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连续做了两件前无古人的大事——第一件,就是抗美援朝,给了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强国以前所未有的最沉重、最激烈打击;第二件,就是以“一化三改”总路线、赎买方针、从低级到高级的农业合作和运动等等独创性的实践,首次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以和平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首次找到了在刚刚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民主主义东方大国消灭剥削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
正如李捷老师所说:“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上,在正确处理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上,毛泽东做出了两大理论贡献。一是第一次使马克思关于和平赎买资产阶级的设想成为现实,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利用、限制、改造民族资本,并把民族资产阶级分子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新路。二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及时做出理论调整,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纳入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通过`和风细雨'和自我改造来解决。这两大贡献都是具有开拓性的。”(李捷:《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主席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的这一前无古人的独创性开拓,不亚于之前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革命。
政权巩固和消灭剥削全部取得基本胜利之后,主席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探索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1956年《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到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阶段,主席继承了前人的大量观点,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论述上有独创性发展;第二阶段,就是1957年10月八届三中全会到1962年北戴河会议,主席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提出了两大独创性科学论断,为创立无产阶级专政下防修反修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先说第一阶段主席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独创性开拓。
1956年,主席坚持的是马恩列斯的原观点,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后不存在阶级对抗。同时,主席特别注意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内部矛盾、即使到共产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内部矛盾。注意内部矛盾性,是主席这一时期理论思索的最显著特征。“文章讲到即使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本身也还将有矛盾的地方,毛泽东加写‘还将有好人和坏人,还将有思想比较正确的人和思想比较不正确的人。因此,人们之间也还将有斗争,不过斗争的性质和形式不同于阶级社会罢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56年,六十三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席还特别注意了旧思想旧习惯会导致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冲突。所以,在他亲自指导的理论工作者们写的重要文章明确提到:“发展着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党的生活,日益和个人崇拜这类精神状态互相矛盾着,互相冲突着。”(《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在这一阶段,主席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保持的一致,还包括坚决不宣告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成、坚持中国还处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他在修改八大报告稿的时候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56年,六十三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反对在没有消灭两大所有制的情况下宣布建成社会主义,这是主席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致,也是主席和斯大林的不同。
主席和斯大林还有两大面不同,一方面就是主席反对在还没有消灭工农差别的情况下宣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完全适应,另一方面就是主席反对宣布已经消灭剥削阶级余孽。一方面,主席指出:“所以说,我们的社会制度基本上是适合的,但不是完全适合,与斯大林的提法不一样。”(《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57年,六十四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基本适应”比“完全适应”精准得多,不会让人产生任何掩盖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感觉。另一方面,主席指出:“去年上半年,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所谓基本结束,就是说还有阶级斗争,特别是表现在意识形态这一方面。只说基本结束,不说全部结束。这一点要讲清楚,不要误会。这个尾巴要吊很长时间。特别是意识形态这一方面的阶级斗争,就是无产阶级思想跟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这个争鸣是要争几十年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57年,六十四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这就比宣告“剥削阶级余孽已经消灭”更符合实际。这一时期,主席和曾经的斯大林的共同特征,就是都强调了警惕和反对帝国主义、对外专政对象的问题,这一点在主席亲自修改的八大报告稿也有体现。
这一阶段,主席有三大方面的独创性、突破性贡献,就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完整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第一次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科学概念。关于基本矛盾,主席精准指出:“应该肯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存在的。基本的矛盾就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传》:《第56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反右(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这就首次完整论述了包括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破天荒的。关于根本动力,主席亲自指导、审核、修改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有初步论述。“否认矛盾存在,就是否认辩证法。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的。否则,社会的发展就将停止下来,社会就不可能再前进”(《毛泽东传》:《第53章、<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这就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将社会主义内部矛盾上升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地位,和斯大林所认为的解决矛盾是为了使生产关系不得不适应生产力的增长是有重要不同的。关于两类矛盾,主席精准指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在各个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毛泽东文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可以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主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初步回答“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问题的标志性著作。
现在说下一阶段主席的独创性理论突破。
在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之后、社会主义建成之前存在阶级斗争,是马克思、列宁、毛主席的共识。但是,在苏俄内战基本结束之后,列宁就曾提出过以经济建设为第一任务,甚至提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立刻在4月29日的决议中把全部注意力转到这一经济建设上去。这项决议并未撤销,它还是我们的法律,它使我们能够正确地估计下列情况:我们应怎样着手执行这项任务;为了我们的工作,为了将工作进行到底,现在应该更加注意什么。”(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主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著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七届二中全会讲话以及前文提到的八大到《正处》阶段也坚持重点进行经济建设这一观点。但是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化,主席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两大科学论断,第一,就是在过渡时期,两条道路的问题是中心问题、主要问题;第二,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根本实现按需分配之前,社会内部都存在阶级斗争的根源。
1957年10月,主席指出:“过渡时期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十年、十五年以后还会有。”(《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57年,六十四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过渡时期,也就是向消灭工农差别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所以,主席后来批评徐水县干部的时候就强调——没有实现全民所有制就不是建成社会主义,并从来没有宣布过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在1962年,主席更是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这种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毛泽东传》:《第69章、七千人大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这就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斗争。
主席这两大科学论断,基于两大事实,一是旧思想旧习惯的长期性存在,一是和商品交换同一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法权范畴的价值规律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存在。早在1957年,主席就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将长期存在;意识形态领域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毛泽东传》:《第56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反右(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席对于资产阶级法权的分析,也是主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原理的创造性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商品二重性,就论述了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条件下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分子产生的重要基础。在《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仍然存在和商品生产同样具有价值规律的资产阶级法权、同样存在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在运用这些原理基础上,主席进一步创造性的提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矛盾的存在,就是第一阶段存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分子的社会根源。按需分配还没实现的情况下,劳动者的生产究竟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还是为了服务社会?这是严肃的问题。主席精准指出:“民主革命后,工人、贫下中农没有停止,他们要革命。而一部分党员却不想前进了,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做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走资派还在走。”(《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十册)》:《毛主席重要指示》)为什么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因为批判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工作目标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个人得到价值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就是捍卫社会主义、预防资产阶级产生。
综上所述,主席的科学理论经历了从继承前人到进行独创性开拓的重要历程。在前一阶段,主席破天荒的创造了完整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破天荒地把‘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引入人们的视野,并把正确区别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了出来”(李捷:《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在后一阶段,主席破天荒的回答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主要矛盾问题,又破天荒的指出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到高级阶段过渡期间必须注意的问题,为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成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指出了迄今为止最明确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