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很明白的在装糊涂,这种现象,我相信一说,有的人激动,有的人羞愧,有的人愤怒,有的人悲哀,而我属于最后的那种,悲哀,因为这是对于实事求是的极大伤害,当一个社会实事求是原则被伤害的时候,进步是缓慢的。所谓的人复哀之大现象,就是因为有人在扼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的,可惜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脚步一直被这种现象所阻碍。
今天看到的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刘擎和姜文的对话,又再一次加深了我的看法。
刘擎,具有“国际视野”的公知,在美国受教和教人十多年,后来回到中国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到2012年间任华东师范大”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研究所“所长助理,后来又是什么院长主任的一路高就,与中国著名公知许记霖是好友。其发表了许多专著,但我认识他是在2013年这个比较关键的年头发表的一篇为自由主义思维辩护的文章,叫:
虽然他叠甲一般的指出这篇文章”也是一种反思性的批判论述“,但是只要你读完就明白,他所谓的反思,充其量就是自由主义还不够给力,还没有完全击败中国的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而已,潜台词是,要加油的,无论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者还是中国的自由派们。这是其”明白的装糊涂“的表现。其语言情感在文中表露无疑,比如有这样一句,”佛教徒、儒家信徒、基督教徒、毛派分子、共产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华夏文明优越论者、中国国民劣根性论者、亲西方论者、反西方论者、环保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同性恋者、独身主义者、素食主义者等等不一而足“,这句话中就透露出他强烈的情感色彩了,其他的都是什么什么”信徒“什么”者“,而对于热爱毛主席,接受毛主席思想的人,称之为”毛派分子“,这种不统一的表达,透露出了他对于中国热爱毛主席的人一种敌视的甚至是仇视的态度。
上面说了这个刘擎的思想底色,下面说一下他最近在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十五年影后谈对于姜文的提问和姜文回答的感受。
另外,插一句题外话,最近有关姜文《让子弹飞》的电影话题挺热,很多批判的声音无一例外的来自公知,他们都说不喜欢,尤其是陈丹青批判这部电影的时候,那一脸阴森森的模样让我记忆深刻,还有很多公知提出,让子弹飞拍到张麻子拿到了那些富人的银子之后就远走高飞了,那就是一部好片子,这种论断就挺有意思,然后我在搜索姜文让子弹飞的相关话题时,发现原来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竟然是崔永元,
看到这里,你悟出来什么了吗?这时所谓的”让学“还没有出来,但是很多人对于”让子弹飞“的这瓶老醋是很敏感的,崔永元在首映式后就对姜文表达了这个意思,但是今天我们来看,恰恰是后半段才真正的是对于历史的深刻表达。
回头说起这个刘擎的公知,他在姜文的让子弹飞十五周年影后谈现场的提问,也表达了一种倾向,如果你看了那一段视频的切片,(网上我没有找到完整视频,这一段只是某位在现场的人在观众席下的拍摄),你可以明显的听出来,这个刘擎是强压着自己的情绪下的一种咄咄逼人的提问。
这位刘擎开口就问:坦诚的说,这个整个电影里面有政治隐喻吧,他是谁?!(这么提问已经就是明白的装糊涂了)
姜文此时显得有一点不太从容,其实这个电影有没有隐喻这就是一个谁都知道的问题,但是直接这么问,很明显,是让姜文去承认某种那些公知还可以公开阴阳的东西,(其实要是我是姜文,我就会坦然自若的说,隐喻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啊,我认为这样说就不是在明白的装糊涂)。
刘擎的这个提问单刀直入,观众席上也爆发了掌声,显然,这种掌声是希望姜文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虽然今天的”让学“都已经分析得逻辑很清晰了,但是想来很多观众还是希望作者本人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回答,这也是我上面认为该直接回答的原因。
然而, 姜文是这样回答这个刘擎的,”你觉得你生活在一个什么环境里,你生活的环境中带不带你说的那俩字(隐喻),刘擎回答,当然带,姜文说,那我怎么能逃离得了呢?大家都在这个池子中长大,就这么个水,就这么个味儿,然后比较意味深长的说一句。你想让他有,想让他没有都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然后又带有一点讽刺意味的说,你带着这个池子的这身味儿,你看什么他都带这个。
姜文的这部分回答,显然是一种比较圆滑的回答,也是以刘擎的那种明白的装糊涂的态度回怼的表达,但这其中,又含有一种无奈,这种无奈亦是一种悲哀,不能把话说清楚说明白的悲哀。这些话要想说明白,不知道还要多久!
随后,姜文似乎也对于这种含糊的回答觉得有必要补全一下,同时可能也是想激励一下在坐的年轻人,他继续说到,“土匪”要劫道,劫道完要消灭另外的恶霸,然后想取而代之,然后他想我能让你们活得更好呗,然后自己也能活得比原来更好,这个也可以叫励志,也可以叫上进。
怎么说呢,这一段的这种解释,就说明了姜文内心还是有一种“怕”的,这种怕是对于说得细致明白的”怕“,不细思不极恐。
然后那个刘擎说回答得太抽象,说要姜文解释一下,“浦东和上海”代表什么,在你的心目中你的用意对否?从这里的提问用词,就已经体现出这个刘擎咄咄逼人的情绪来了,他这句提问,诘问似的,用一个“你的用意对否”,这就表明这个刘擎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对于浦东和上海的具体指代,否则不会用“对否‘来问。
姜文此时,却显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啊,这个,这个我可以说,姜文此时的轻松表现,其实透露出来了两种心态,一个是想必他心目中也知道上一个问题回答得有一点不尽如人意,而对于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如果回答不好,是会引发某种压力的,而刘擎第二句更加有关于政治倾向的提问,姜文所表现出来的轻松,一个是上一个问题算是糊弄过去了,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却更加具有压力,姜文以一种轻松(或是故作的掩盖)态度来应对,或许是对于这个问题早就想好了答案。
此时的姜文先采取了一种很巧妙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回答,他以一种笑得都喘不上气的方式说,”我觉得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啊“,台下听众哄笑一片,此时的刘擎,明显破防了,他在哄笑声中,急吼吼的喊到,”你这是谜面,我要听谜底啊“,这时,姜文用一种略有不适的态度说,”你是上海人吗?(此时刘擎以一种着急的口气说,上海人我当然知道,但其实根据百度资料显示,刘擎在63年出生于青海,至于哪年回上海的不详)”你看这就不好聊了“,姜文以这样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应该是对于刘擎那种破防态度都一种”点拨“,随后,就以一种”方位的模糊观“说,对于北京来说,长焦一拍,都在一排。对于北京来说,杭州都是上海,此番话又再次引发观众笑声。
此时刘擎依然是逼问,”但是你在结尾为什么要设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问去浦东还是上海“,这就是我说的,依然还是在明白的装糊涂,刘擎在装不明白,他心里其实早就有一个认定的答案,但是他就想让姜文把这个答案清晰的说出来,然后一众公知也就算有了一个清晰的靶子可以往上射箭了。
而姜文显然很清楚,这个东西不能说清楚,或许也说不清楚,他说,铁道总得有个大城市走吧,你往哪去,你说,你说当时你去崔各庄,南戴河,不认识,他得改成叫阿那亚,才能??提高知名度嘛。(当这句话说完,全场又是掌声雷动,不知道这些观众的理解是否和我一样)
姜文的这句回答,我认为也有一种嘲讽的意味,阿那亚,这一听就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名字,有那么一股子洋气,有洋气才能提高知名度嘛,在中国这几十年来,不就是这样的一个历史吗?是不是也挺悲哀的事情呢?!
再然后姜文的回答,就是以浦西和浦东来打哈哈了,然后以一句,在香港看来,上海都是北方,又是以地域的大方位模糊观念来应对了刘擎的提问。
纵观整个提问和回答的过程,提问方显然是有自己的认识要姜文的明确答案,但是,这种要答案的心态,显然不是期待,而是急于让姜文成为某种靶子的想法,而姜文,又是心知肚明,就玩太极推手,时不时的绵里藏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说姜文的表情有时不太自然,比如频繁的眨眼,而也有人说,姜文就这样,但是这我看来,有几处地方,姜文的确有些不自然的感觉。
那么这种不自然是怎么产生的呢,一个就是对于提问者的态度有一种被冒犯了却又不能生气的压抑,另一个就是我说的,装糊涂装得挺辛苦,因为按照姜文一直以来所表现出来的直爽性格来看,这不是姜文所喜欢的面对面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个话题,却又不得不这样表达,于是,都在明白的装糊涂中较劲。
我本不信人有什么轮回,人能够永远都活着,那只能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这个人他所创立的思想和学说在被后人永远都传承着,这就是作为一个人永远存活的唯一方式。
然而,这些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让我轮回,不是我这种凡夫俗子所期待的那种永生,哪怕只有那么几秒钟的轮回,因为我只是想知道未来的人们是否识破了真相。我只是一直纠结于,未来的历史会怎么看待今天,当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已经引领了全人类的时候,那时的人会不会惊诧于有那么一段时间,具有博大思想的毛主席,中华民族思想的高峰,竟然还只能隐晦的表达,而一些丑陋自私的虫豸蚍蜉们,竟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被视作“社会的良心”,被视作有德行有思想的人.....
这种情况,中华几千年来的历史不曾有过,我只担心那一群欺世盗名者会真的连历史都蒙蔽了,就像白居易都真以为抓住了历史真相而轻言,“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历史不懂,而把理想主义者当做伪善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无损辉煌,但如果把伪善者当做理想主义者,,,,我真是难以瞑目。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