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鲁迅《在酒楼上》的雪:一场穿透现代性迷雾的精神雪崩

发布时间:2025-05-17 09:16:57

  鲁迅的作品少见景物描写,但《在酒楼上》一文却出现四段较为大片的景物描写,贯穿景物的核心意象便是“雪”。绍兴酒楼外纷扬的雪片,不仅飘落在窗外的山茶花树上,更是穿越百年落在现代人的手机屏幕上。楼外的雪越加纷纷的下,在吕纬甫的烟圈中不断积压在山茶花枝头,以至倾落。

  而如今这场雪早已化作细密的雪片,穿透现代“无聊”的迷雾,在每个人的生存缝隙里堆积成山。当吕纬甫吞吐着烟圈讲述迁坟往事时,他或许不曾想到,那些在1920年代积压在山茶花枝头的雪,会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化作一场席卷现代人的精神雪崩。

  这场雪不仅压弯了民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更在当代年轻人凌晨三点刷手机的蓝光里,折射出存在主义困境的永恒光芒。

一、愈大的屏幕雪花细雪到数据流不断发酵

  鲁迅精心设计的四幕雪景,在当代人的社交平台上找到了当代镜像。第一场“细雪”落在褪色山茶花上,对应着吕纬甫“倒不如埋在黄土里干净”的虚无,恰如当代青年清理手机内存时面对上千张相似自拍的恍惚。

  第二场渐大的雪片,映照着送剪绒花的徒劳,如同直播间里不断闪过的礼物特效,绚烂却留不下痕迹;当雪变成“半凝的透明结晶”,“无非做了些无聊事”的自嘲在朋友圈九宫格精心设计的“伪日常”中持续发酵;最终“如粉如沙”的雪崩,正在小红书“精神内耗”话题下的十万条笔记里隆隆作响。

  地铁通勤族降噪耳机里的白噪音,与酒楼木窗隔绝的雪声形成奇妙共振。不同的是,现代人用算法编织的雪幕更为致密——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用户日均滑动屏幕距离相当于攀登3个埃菲尔铁塔,那些快速掠过的图文视频,何尝不是数字化的雪花结晶。

二、弹幕里的灰蛾:无聊病症的确诊报告

  “无聊”这只在吕纬甫烟圈里扑棱的灰蛾,已在B站弹幕池完成了基因突变。当小说主人公反复咀嚼“无聊”时,当代年轻人正用“电子榨菜”(下饭视频)对抗存在焦虑:95后女生创下连续点外卖187天的记录,只因“站在厨房会想起人生的无意义”;某知识付费平台热销的《对抗空虚的100种方法》,与吕纬甫“教‘子曰诗云’”的自嘲形成荒诞呼应。

  更具症候性的是“赛博鬼打墙”现象:凌晨三点,手指机械地刷新着早已看过的短视频,就像吕纬甫绕着老梅树转圈。“其实坟里什么也没有”的虚无体验,在拼多多砍价链接的无限裂变中重现——当某大学生聚集538人助力仍差0.01%时,存在主义的荒诞感从未如此真切。

三、现代人的雪崩信息茧房压断精神枝桠

  山茶花在积雪重压下轰然折断的意象,在“躺平青年”的骨髓里持续震颤。吕纬甫“飞了一圈又回来停在原地”的轨迹,被大厂员工自嘲为“职场仓鼠轮”:白天在钉钉群里表演积极,深夜在匿名论坛发泄虚无。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数据显示,“空心病”就诊量三年增长470%,学生们描述的症状与“无非做了些无聊事”高度吻合。

  但鲁迅的雪中始终藏着觉醒的裂隙。当年轻人用“发疯文学”解构意义时:“我的精神状态堪比吕纬甫第三根烟后的样子”,这种黑色幽默恰似雪地里的足迹。豆瓣“废物小组”23万成员用自嘲对抗焦虑,正如吕纬甫“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的坦白,在祛魅中重获直面虚无的勇气。

四、总结

  雪落千年的精神突围,这场持续百年的精神降雪正在重塑现代人的心灵地貌。当00后把“电子功德”(转发锦鲤)当作存在支点,当“职场山茶花”在周报PPT里渐渐萎谢,我们需要重新听见鲁迅雪中的警报:警惕温柔的雪葬,算法投喂如同恒温积雪,正在温柔地麻痹精神痛觉;珍惜痛感的觉醒,朋友圈的“emo文学”不应止于表演,而要成为刺破存在迷雾的冰锥;重建意义的根系,像山茶花向下扎根般,在流动的现代性中寻找稳固的价值锚点。

  百年后的今天,现代人亦在经历着和吕纬甫一样的精神困境,吕纬甫吞吐的烟圈已化作写字楼里的电子烟雾气,但那些落在手机钢化膜上的雪,依然在等待真正融化的时刻。当我们停止用滤镜修饰雪景,当点赞的手指触碰到真实的冰凉,或许就能在雪崩后的寂静里,听见山茶花种子破土的声音——正如鲁迅在《野草》中写道:“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场穿透现代性迷雾的雪,既可以是掩埋灵魂的冻土,也可以是孕育新芽的沃壤,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好以灼热的生命体验,去融化精神积雪的永恒寒冬。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