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秋,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和广东八省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苏区中央分局书记项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的领导下,开创了15个游击区,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南方红军游击战争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1
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
红军主力转移后,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南方各根据地。在敌人的残酷“清”下,各根据地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同中央和其他地区失去了联系,革命斗争陷入极度困难之中。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
1935年3月,项英、陈毅等南方红军领导人抵达粤边后,将领导机关分散下去,寻找线索,重建、恢复了部分党的组织,加强了对各县委的领导。随后闽赣、闽西等游击区的基层党组织陆续建立起来。在湘边区,原湘苏维埃主席谭余保联络40多名游击队干部,在1935年7月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湘临时省委和游击司令部,收集失散部队,领导游击战争,发展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中共鄂豫省委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将游击队分成三股,深入汉阳、确山、信阳周边活动,帮助建立党组织和群众革命组织。1936年4月,中共闽浙省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了坚持游击战争,开展抗日宣传,发展党的秘密组织,巩固和扩大游击根据地的方针。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使南方各地游击战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
2
加强干部教育,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残酷的游击战争环境下,苏区中央分局十分重视对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苏区中央分局要求党员干部努力提高政治水平,时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加强对整个斗争形势的估计和分析的正确性,来保证党的方针正确。同时要“以最坚忍不挠的意志来坚持党的正确方针,任何困难情形绝不动摇而改变自己的方针。”苏区中央分局要求党员和干部要不怕任何艰苦和危险,在斗争中、在生活上、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和战士同甘共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了广大战士的士气和斗志。
3
发动和依靠群众,筑牢群众基础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没有群众的拥护和参加,是不可能坚持的。群众是开展和坚持游击战争的基础。苏区党和红军将群众工作视为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以最大的力量去进行这一工作。”
在游击战争中,党和红军十分重视维护群众的利益。在粤边游击战争初期红军在打土豪筹款时,注意保护群众,把群众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在群众被捉被打时,用一切办法进行救援,发动群众实行互济。如此使人感到红军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群众的利益,从而为动员和组织群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军和游击队在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的过程中,采用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譬如为适应敌后活动的需要,红军和游击队提出了干部群众化、地方化、职业化的要求,如像群众一样剃光头、打赤脚、说当地话等,每个人都要学会一种手艺。干部群众化、地方化、职业化的工作方法,对于宣传群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少群众不仅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红军,而且还毅然参加了红军。
通过身体力行的群众工作,红军和游击队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军民之间形成了紧密相依的鱼水关系。这是在异常残酷的环境下,南方八省红军游击战争能够坚持三年之久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