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青岛撞人案】经历了从巨大争议,到官方辟谣的全过程。
表面上看,这件事应该画上句号。但我认为,所谓针对事实的辟谣,实际上并没有解决这个案件带给社会的真正恶劣影响。
这次热点事件的起因,是青岛当地的一档普法节目。
在普法节目中,法官讲述了一起当地通过司法调解来解决民事争端的典型案例。
从当时的节目内容,以及后来在网络上发酵的案情通报来看,是说前面有一个女子边走路边打电话,然后突然转身,与身后的男子相撞。
相撞之后导致前面的女子摔倒骨折,并且最终被医院确认为10级伤残。
这个人撞人的案件,进入司法程序之后,原告方要求撞人一方赔偿18.8万元。
经过法院调解之后,撞人一方最后赔了7万元。
从当时节目的视频,以及后来网络传播的案情来看,撞人一方都是男子,而前面受伤的是女子。
案件之所以引发网上的广泛关注,是因为普法的法官在节目中,抛出了【行人与行人之间。也要保持适当距离】这一法学概念。
因为在此之前,从法律条文中老百姓看不到这一描述。
许多人认为这名法官是引用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汽车与汽车间行驶要保持安全距离,以及驾驶人要保持安全注意这两条原则。
法官将车与车的法律,平移到行人与行人之间。
但即便是在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中,如果前车是行驶中突然掉头,引发的追尾事故也不应该由后车来承担责任。
所以这个案件即便用道路交通安全法去解释,也说不通。
在案件引发了全民争议与恐慌之后,国家级媒体坐不住了,于是在前天发布了这个案件的具体视频。
从现场的监控视频来看,前面被撞倒的是一个老太,而后面撞人的也是一名年轻女子。
双方都是女性与事先网上相传的男人撞女人不是一回事,而且从视频内容来看,确实有后方女子没有注意到前方,强行加速将对方撞倒的情况。
所以如果仅依靠案件的真实视频来说,这个让被告一方承担接近40%,7万元的赔偿,是符合法理与人情的。
于是就有许多人认为,这个热点事件经历了辟谣和反转。
但很显然,绝大多数老百姓并不认可这一结果。
因为青岛撞人案。所引发的全民不满与全民恐慌,已经不在于这个撞人案的事实本身,而是在这个案件的官方宣传中,引出了【行人与行人要保持安全距离】,【如果没有保持安全距离,就有可能被定罪,并且付出巨额经济成本】这样的预期,这个预期是极为糟糕的。
中国有14亿人口,不说在春运以及其他的节假日高铁运输过程中,也不说在人挤人的景区参观过程中,即便是日常的上下班的人行道上,以中国的人口密度,绝大多数地方安全距离根本就没有实际执行的基础。
而如果是遇到前方行人年龄过大,刻意碰瓷的情况,前后两人之间要不是事先就保持5~10米的距离,后方的普通人是没有足够的事件能够躲避碰瓷的。
因此青岛撞人案,给全国老百姓增加的心理恐慌,就在于他在过去行人碰瓷车辆,导致经济赔偿的交通案件之外,开创了行人可以碰瓷行人的新领域。
这个案件让普通人对中国司法的认知,让社会上人和人的相处之道,以及大家未来出行的正常经济和消费行为都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
可以说青岛撞人案,导致老百姓对司法的恐慌,以及对社会氛围的恐慌,都与18年前的南京彭宇案影响类似。
当年南京彭宇案的法官那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导致中国社会接下来的十几年,社会层面的道德感,社会层面见义勇为的风气,社会层面人与人之间人心向善的底层认知,都遭到了根本性破坏。
南京彭宇案,导致了【扶不扶】这一争议的出现。
如今18年过去,大家都认定这不再是争议,而是【坚决不扶,谁扶谁傻X】的全民共识。
这个共识的形成,南京彭宇案罪无可恕。
全中国老百姓绝大多数人都听过南京彭宇案,或者是所谓的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个当年的第一热点案件。
但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的是,在这个案件的案件事实中,彭宇当时真的是撞到了这个老太。
这个法律事实的认定,并不影响【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一观念,对中国整个社会的破坏。
这个案件在一审判决中,法官抛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论断之后,要求彭宇赔偿40%的医疗费用。
这个认定就和18年后青岛撞人案,原告要求赔188,000,被告最后赔了7万,也接近40%,两者一脉相承。
所以18年过去了,对于类似案件的处理,没有任何的改变与进步。
这才是老百姓对司法体系不满,甚至恐慌的原因。大家恐慌的是一种毫无进步与改变的无望感。
18年前的彭宇案,法官喊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一论断之后,社会形成的共识是对中国司法的认知,从【惩恶扬善】这种偏善意的理解,变成了完全中立的理解:法律就是法律,无善无恶。
18年后的今天。青岛撞人案则是将【无善无恶】的法律认知,向恶的那一面,进一步滑坡。
当年的扶不扶案件造成的影响,无非是让普通人从善意变成冷漠。
只要不做烂好人,至少自身是安全的。
而如今的青岛撞人案,推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合理距离这一概念之后,大家人人自危。
现在大家认为处在一种【什么都不干,都可能祸从天降,被人强行讹钱】的环境中。
所以大家对法制的认知,已经不是无善无恶,而是滑向了历史某些时期恶法的概念。
当然必须承认,最近几年老百姓对司法体系的恐慌,并不是青岛撞人案这一个案件导致的。
而是最近几年,许多爆出的案例,司法判决与大众认知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冲突。
最近几年。老百姓之间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从游戏界破圈的一个术语,叫做【法抗】。
许多人都在讨论如何想办法给自己【叠甲】,要给自己增加【法抗】的能力。
人人自危,人人想办法增加法抗,这不是玩梗,这不是好事。
因为在大家都追求法抗的情况下,如果最终还是躲不过被讹,被祸从天降,那最终的法抗,就会变为几千年史书中,多次出现的【抗法】。
当然我写文章,强调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青岛撞人案极大地挫伤了普通人对社会与法治的安全感,但这件事毕竟发生在中国战机刚刚国际扬威,将三哥与欧洲先进战机完全碾压的时间节点。
从彭宇案,到青岛撞人案的18年,也是中国战机从三代机到六代机的18年。
彭宇案之后,社会层面在过去18年,几乎所有人都有了一些反思,对这个社会都有了一些新鲜的认知。
但是青岛撞人案告诉我们,至少在某个体系内部,18年过去了,即便当年的人被处理了一批,但他们的办事方式,他们的认定与认知,没有任何改变。
因为青岛撞人案要求赔偿的7万元,和18年前彭宇案要求赔偿的40%一点没变。
唯一能找补的借口,那就是中国军工的崛起,中国国运的崛起,已经到了国足这个国运平衡器,无法平衡的程度。
那么就需要这帮原地踏步,死不悔改的人来平衡一下。
在印度战机与我国的霹雳15导弹【没有保持安全距离】导致机毁人亡的大背景下。
西方和美国在震惊与恐慌之余,也看到我们存在青岛撞人案这么荒谬的内部短板。
十八年军工的进步,掩盖不了十八年某个体系的滑坡,还能发现我们的问题,也就能让西方的恐慌缓一缓,不至于急切地掀桌子。
国运崛起是一场持久战,在为优势自豪的时候,为劣势心堵不是坏事,因为只有暴露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现在要做的,是承认问题,而不是粉饰问题。
从彭宇案,到青岛撞人案,经历了十八年一代人。如果漠视问题,再过十八年,这个体系还将滑向怎样的深渊?
十八年后,九代机十代机的全民荣誉感依旧存在,但相比较来说,那个体系的冰冷与窒息感,终究比荣誉感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所以老百姓对那个体系的改善,肯定比军工发展的诉求更加热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