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16世纪末,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力量了。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早已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了,这个革命是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的。17、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因而它们还能够以自己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来冒充整个社会的利益,也有能力领导这次革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切身的利益,必须维护科学,而维护科学实际上就是维护唯物主义。这一时期自然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与这一时期适应的资产阶级哲学,主要还是针对传统的经院哲学与宗教神学的。当时在英、法等国等形成了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各种进步派别。
英国是近代唯物主义的故乡。适应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产生了培根和霍布斯。培根和霍布斯的共同特点是反对经院哲学和传统的宗教教条。恩格斯指出:“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始祖是培根。”培根(生于公元1561年)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时期,出身于英国的封建贵族,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但主张国王应当依靠国会;他害怕人民群众,叫嚷群众是动乱的原因,但又认为群众动乱是由于饥饿和不满;他提倡改革,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一切,都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培根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发展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上进精神。热情地颂扬科学知识,赞赏技术发明。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口号:“知识就是力量”。为此他曾猛烈攻击经院哲学,说它像献身于上帝的修女,是不能生育的。它生殖的不是胎儿,而是像刺那样令人厌烦的争论。等等。
培根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生动的、可感的;马克思指出:在培根那里,“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不像后来的机械唯物主义那样把物质看作是死的、抽象枯燥的,使物质世界失去了感性的光彩。培根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且是第一个最重要的特性;运动是永恒的,并有各种形式。这些观点都是有别于后来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但是他把运动看作是有限形式的不断重复,否认运动形式的无限多样性。培根反对远离自然,向往“天国”,反对所谓“神的启示”。 但是他又承认“二重真理”。认为真理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种是从神的启示与信仰中所领悟来的,一种是从自然与咸官经验中得来的。前一种属于神学领域,后一种属于科学领域。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在热情宣传唯物主义的同时,在科学日益倡新的形势下,仍要容忍宗教,这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对封建势力和宗教神学的妥协。
继培根之后,英国资产阶级的哲学代表是霍布斯(出生于公元1588年)。霍布斯是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人,在霍布斯的时代,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被人看作是逻辑思维的典范,伽里略的力学是自然科学的榜样。人们企图用纯粹机械的、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研究一切,哲学也不例外。霍布斯还是英国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利益的代表。他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激烈进行的年代,国家政权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霍布斯十分关心的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是农民和城市平民,但是,英国资产阶级害怕人民,对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一直怀恨在心。因此,他们不是同人民而是同“新贵族”结成同盟,依靠君主专制进行这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霍布斯就是这场革命的舆论制造者。
霍布斯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认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从自私自利的目的出发,要求保存自己,排斥他人。从而一部分人的私欲与另一部分人的私欲发生冲突,进行着“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的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剥削、竞争、人压迫人、人掠夺人的历史真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但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国家出现以前的所谓“自然状态”,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为了同自然斗争,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帮助,共同协作的。只是后来出现了剥削,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国家,才有掠夺、压迫、战争等社会现象。霍布斯把资产阶级以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为原则的相互关系,看作是整个人类唯一的相互关系,甚至在原始社会里就有了,而且是永恒不变的。这是形而上学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毛主席指出:“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霍布斯的观点就是这种形而上学的典型表现。
霍布斯的这种观点是反对“君权神授”的,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是为保护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既然是天生的仇敌,在无人管束的“自然状态”下,相互厮杀,普遍战争,人们就无法保存自己。为了“和平”、“福利”,即为了“保存自己”的自私目的,人们必须达成协议,把自己的权利交给一个人或一个议会。根据相互同意的“社会契约”,结束自然状态,建成国家。契约是“臣民”彼此之间订立的,国家“元首”不是订约的一方,他没有违反契约的问题,他的统治权力是绝对的,人民起来革命,推翻统治者,就是破坏自己最初订立的社会契约。据此,霍布斯认为当时处死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是不正义的。不过霍布斯认为,“元首”有责任把国家管理好,使人民得到安全。实际上是要求保护资产阶级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就是霍布斯拥护君主专制的目的。
霍布斯对英国人民群众运动一直怀有敌意。他把英国人民看作是“强壮而心怀恶意的小伙子”。并且号召通过君主专制镇压这个“强壮而心怀恶意的小伙子”。因此,他主张国家必须有超越一切的力量,就像基督教神话传说中的巨大海兽“利维坦”一样,凭着它的“权力与力量引起的恐惧”,对内维持和平,对外防止侵略。这是地地道道的历史唯心主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绝不是维护“和平”的,更不是根据人们之间“相互契约”建立的。国家不是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不是为整个社会谋“福利”的,而只是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代表,只是为统治阶级谋“福利”的。霍布斯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当然无法了解国家的真正起源和国家的阶级本质。霍布斯在自然观方面是一个无神论者,认为宗教产生于人们的无知和恐惧。但是他认为宗教对国家有利。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国家应该制定一些宗教信条。这些信条像苦味的丸药,只宜吞服,不宜嚼碎。霍布斯的主张露骨地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的企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