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修文:豫剧是我幼年时非常重要的文学来源
从长篇小说《滴泪痣》《捆绑上天堂》,到散文集《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诗来见我》,再到近年出版的《猛虎下山》《夜雨寄北》,作家李修文始终以多元文体探索文学与现实的深度对话,在小说、散文、剧本创作中不断拓展叙事边界。
其作品既聚焦底层人物的尊严与困境,又融入奇幻叙事,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这些创作不仅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第35届华鼎奖华语百强电视剧最佳编剧奖等多项殊荣,还被改编为《十送红军》《百炼成钢》等影视剧,其中隐含的深刻人文关怀引发社会广泛共鸣。
作为一位对“弱者”有着特别关注的作家,李修文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江湖气与市井烟火气。“之所以写了那么多市井烟火当中的人,是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构筑在这样的人群中。而且我觉得对于文学来说,只有把所有人都视作普通人时,书写才有意义。”在接受采访时,李修文坦言,“执迷于写这样的人物,不如说是我一直对我们生活的漏洞、挫折、四处漏风的地方有强烈的兴趣,渴望探求某种可能的答案。”
其新作《猛虎下山》便是以国企改革为背景,讲述了在当时的“下岗潮”中人化为“虎”的故事。“其实作者们对于笔下的人物,会有一种强烈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他们在有些地方受到了磨损,而作者想还予其奇迹。日常生活满足不了他们的时候,我们希望有‘桃花源’、有奇迹来真正让他们容身,抚慰他们。”李修文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对此,李修文有着积极的态度与看法,他说:“文学、电影,或者影视剧,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在共同塑造着我们今天的文化现实。这种互相的流动、靠拢、汇集,甚至变异,正在确立着我们每一种艺术形式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主体性,所以这是一个有变化的、生机勃勃的时刻。”
谈及河南,李修文流露出了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我最早受到的文学熏陶,是来自戏曲的。我的父母一直是豫剧迷,我从小也是听着豫剧长大的。豫剧的很多剧目,在我的幼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的来源。”他坦言。(王苑/文 魏凯/视频)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