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无产阶级革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邃的理论思考,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在1870年4月22日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是国民教育督察员,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通晓多国语言,家庭氛围注重教育启蒙。列宁自幼聪慧,中学时期以全科满分毕业,精通拉丁语、德语和法语。
1887年兄长亚历山大因参与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处决。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列宁的人生轨迹。他拒绝了民粹派的个人恐怖主义,转而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寻找答案,逐渐形成“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推翻专制制度”的信念。同年,他因参加喀山大学学生抗议活动被开除并流放,由此踏上职业革命家之路。
1887年,列宁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在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开始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开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1889年,列宁因参与学生抗议活动被捕,随后被开除出喀山大学。但他并未放弃学业,而是自学并通过了大学的校外考试。1891年他通过法律考试,并在圣彼得堡从事律师职业,同时秘密组织工人团体。
1893年,列宁移居圣彼得堡,在那里他加入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小圈子,并开始更深入地研究资本主义和工人阶级的状况。在圣彼得堡,乌里扬诺夫积极参与地下革命活动,他撰写了大量的政治小册子和文章,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并致力于团结工人阶级和其他反对沙皇制度的力量。
在《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中,列宁首次批判民粹派关于俄国农村“特殊性”的论点,论证资本主义已在俄国农村萌芽。
1895年,列宁因组织和领导“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被捕,随后被流放到萨拉托夫省。1897年,列宁被转移到西伯利亚的舒申斯克镇,期间与克鲁普斯卡娅结婚。在这里他完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重要著作
1900年流放期满后,列宁流亡欧洲,与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等创办《火星报》,提出“报纸不仅是宣传工具,更是组织工具”,试图通过统一思想为建党做准备。
1901年他首次使用笔名列宁,这也成为他最响亮的名字。
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中,系统批判“经济派”的自发工运论,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强调职业革命家组织的必要性。
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但参与建党的人员很快被沙皇警察逮捕,党的机关报《工人报》未出版即被捣毁。党的领导人列宁和尤里·奥西波维奇·策杰尔鲍姆也就是马尔托夫都在西伯利亚流放。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和伦敦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代表们就多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党的中央机关报《火星报》的问题: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关于党的中央机关报《火星报》的编辑权。列宁和其他布尔什维克成员主张保持现有的编辑委员会,而尤里·马尔托夫和其他孟什维克成员则要求重新选举编辑委员会。
党员资格问题:
列宁提出“党组织必须由革命者组成,而不是任何愿意加入的人”,这被称为“列宁主义者的立场”。而马尔托夫则主张更宽松的党员资格,认为党应该向所有支持党的人开放。列宁主张的“先锋党”理论成为布尔什维克的组织原则。
列宁及其支持者坚持认为,党应该是一个由坚定的革命者组成的紧密组织,他们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
马尔托夫和他的支持者主张党应该是一个更广泛的组织,包括所有支持党的人,他们被称为“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
分裂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发展了自己的政治路线和组织结构。布尔什维克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和党的集中制,而孟什维克则倾向于与资产阶级合作,支持议会民主和党的民主集中制。
1905年,日俄战争失败引发俄国革命浪潮,1月22日“流血星期日”事件发生后,列宁认为革命形势已经成熟,从日内瓦秘密回国指导斗争。1905年秋:列宁秘密回到圣彼得堡,并参加了布尔什维克的会议,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和著作,包括《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指导布尔什维克在革命中的行动。
列宁敏锐关注圣彼得堡工人自发成立的苏维埃(代表会议),视其为“未来革命政权的萌芽形式”,但孟什维克主导的苏维埃未能抓住武装夺权机会。
革命被镇压后,革命陷入低潮,列宁再度流亡欧洲。他总结教训,认为革命需更严密的组织与军事准备,同时批判党内“取消派”放弃秘密斗争的主张。
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提出“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主张通过武装起义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批判波格丹诺夫等人的“经验批判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基础,为革命实践提供认识论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中针对第二国际内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列宁指出:“修正主义者试图用“阶级合作”取代阶级斗争,本质是背叛革命。资本主义矛盾无法通过议会改良解决,暴力革命仍是唯一出路。”
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批判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的“民族文化自治”方案,主张无产阶级应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自决权”,但反对以民族主义分裂工人运动。民族问题是阶级斗争的附属问题,社会主义革命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
面对党内的孟什维克,列宁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
1912年列宁召集布尔什维克代表在布拉格秘密开会,宣布开除孟什维克“取消派”,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政党,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结束党内长期分裂状态,布尔什维克成为纪律严明的革命先锋队。
此外,列宁指导创建《真理报》成为新的党报。
针对第二国际理论家考茨基主张“超帝国主义论”,1915年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中批判其幻想,强调帝国主义战争是垄断资本争夺殖民地的必然产物。
1910年哥本哈根代表大会上,面对紧张的世界局势,列宁联合罗莎·卢森堡等左翼,提出反战决议案,要求各国工人“以一切手段阻止战争爆发”。然而第二国际多数派拒绝该提案,暴露出其无法超越民族主义立场的局限性。
列宁在瑞士伯尔尼图书馆研究帝国主义经济数据,着手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揭示垄断资本与战争的必然联系,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特征和革命的策略。
列宁总是用笔杆子战斗,仅在列宁全集中就收录了他3300万字的著作。这些思想在一战爆发后迅速转化为行动纲领,最终为十月革命铺平道路,列宁已完成从马克思主义者到革命领袖的蜕变,最终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走向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