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在庆
2025年5月8日,是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结束80周年的日子。80年前,这场由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驱动的浩劫终于画上句号。然而,历史的阴影未曾消散,它仍在提醒着我们:当思想被禁锢、科学被驯化、知识分子被排斥甚至放逐时,一个社会将为其短视与狂妄付出沉重代价。
在这样一个纪念的时刻,重读约翰内斯·维克特的《爱因斯坦评传》,意义尤为深远。作为二战前后最具道德感召力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不仅以相对论改写了物理学的图景,更以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对人类尊严的捍卫、对自由思想的执着,成为整个20世纪最具象征性的公共知识分子。他是那个时代的幸存者和见证者,也是那个时代的批判者。正如这本传记所揭示的,爱因斯坦的一生,是对压迫与盲信的持续抗争的一生,是一个自由灵魂在动荡时代中不懈求真的写照。
维克特既是艺术家又是学者,在这部传记中他以其独特的双重视角呈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爱因斯坦形象。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科学成就的表面,而是深入探索了这位天才作为“精神个体”的复杂面貌。维克特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爱因斯坦还原为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真实人物,让读者得以窥见这位科学巨匠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
走下神坛的天才:爱因斯坦的“失败”和“平凡”
维克特刻意避开了传统伟人传记的套路,从爱因斯坦的挫折与坚持中寻找真实。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位科学巨匠鲜为人知的“失败”经历: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报考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时,因语言和生物不及格被拒之门外;1900年毕业后,他四处碰壁,连中学教职都难以获得,最终靠同学父亲推荐才在伯尔尼专利局谋得三等技术员的职位;晚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执着于统一场论的研究却难有突破,被年轻一代物理学家视为“落伍者”。
然而,这些经历并没有减损他的伟大,反而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为亲切的形象。维克特特别指出,正是这些看似“失败”的经历塑造了爱因斯坦独特的思维方式:专利局的日常工作培养了他对物理图像的直觉把握;学术边缘的处境让他保持了思想的独立性;晚年的孤独探索展现了他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这种在逆境中保持初心、在挫折中坚持探索的精神,正是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传记还特别关注爱因斯坦与普通人的交往,这些细节构成了全书最动人的篇章。维克特花了大量篇幅描写爱因斯坦在沙夫豪森当家庭教师时的经历;在伯尔尼专利局时期,他与同事索洛文、哈比希特组成的“奥林匹亚科学院”,这里成为了他们探讨哲学、科学和人生的精神家园。他们这些非正式的学术讨论常常持续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书中还生动描述了爱因斯坦与比利时王后伊丽莎白的友谊。爱因斯坦在给王后的信中写道:“我宁愿做一个无名的木匠,也不愿成为迎合大众的思想家。”这句话道出了他对真实人际关系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维克特通过这些日常交往的细节,展现了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爱因斯坦形象。
艺术与哲学的滋养:创造力的源泉
爱因斯坦的精神世界有着惊人的广度与深度。
音乐是他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从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起,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他曾经说过,如果他不是物理学家,可能会成为音乐家。他钟爱莫扎特的清晰与完美,欣赏巴赫数学般严谨的结构,却对浪漫派音乐持保留态度。
哲学是他思考的根基。青年时期,他深入研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休谟的《人性论》和叔本华的著作。他的哲学思考并不是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是更内化为他的思维方式。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质疑直接影响了他对同时性概念的思考,为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埋下了种子。
这种艺术与哲学的融合,塑造了他独特的认知方式。他曾批评当时的科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分工:“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他能够在物理学多个领域作出突破性贡献的重要原因。
幽默与反叛:保持精神自由的武器
书中那些展现爱因斯坦幽默感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在婚姻生活中,他戏称妻子“照顾家庭”,而他自己“照顾宇宙”;面对枯燥的学术会议,他会带着小提琴“逃遁”到音乐室。这种幽默不仅展现了他的性格魅力,更是一种应对复杂世界的生存智慧。
维克特特别强调了爱因斯坦幽默背后的深层意义。面对日益高涨的公众崇拜,爱因斯坦调侃道:“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让我自己成为了权威。”这句自嘲既表达了他对名人效应的无奈,也表现出他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在纳粹势力崛起时,他戏称自己成为了“犹太圣人”,这种黑色幽默成为他面对黑暗时代的心理防御机制。正如维克特所分析的,爱因斯坦的幽默不是轻浮的玩笑,而是智者保持精神自由的武器。
爱因斯坦的反叛体现在他人生的各个层面。在政治上,他始终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倾向,主张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服务于民众福祉。在宗教观上,他拒绝传统的人格神概念,提出“宇宙宗教感”——一种对自然规律之美的敬畏与赞叹。在教育领域,他尖锐批评德国式的机械训练,主张教育应该激发“神圣的好奇心”。
这种反叛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量子力学的态度上。尽管他承认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是完美的,但始终无法接受其哲学基础。他与玻尔持续多年的论战,不仅是科学观点的交锋,更是两种世界观的对决。维克特指出,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质疑,不是因为他跟不上物理学的发展,而是出于对物理世界完备描述的执着追求。这种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展现了一个思想家最宝贵的品质。
对当代的启示:在专业时代保持完整人格
在当今这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爱因斯坦的榜样意义更加凸显。他证明了伟大的科学成就可以与深厚的人文修养并存,科学创新需要艺术想象力的滋养,理性思考离不开价值判断的引导。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不是相对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永远保持好奇,坚持独立思考,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
这本传记最成功之处,在于它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既有超凡的智慧,又有普通人的脆弱;既有坚定的信念,又不失生活的趣味。维克特通过本书告诉我们:伟大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永远保持探索的勇气和思想的自由。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品质。
维克特笔下的爱因斯坦,不只是一位天才物理学家,更是一个永远不肯与专制妥协的知识人。他被纳粹德国驱逐,流亡海外,而德国也因此失去了包括他在内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科学文化从此断裂。今天看来,这不仅是一场人道灾难,更是一种国家理性的大溃败。任何国家若不能为科学家营造安心自由的研究环境,将意识形态置于学术判断之上,终将重蹈覆辙。
值此二战结束80周年之际,全球局势再次面临剧烈震荡,科学界也不断曝出因政治立场或意识形态而遭受打压的事件,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暂停部分项目审批。维克特这部《爱因斯坦评传》更具警示意义。它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一个自由思想者的内在风景,也照见我们所处时代的危险倾向。愿我们纪念过去之际,也不忘守护未来,为科学与人文精神留出真正自由的空间。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2025-05-09 第3版 读书)(原标题:20世纪最具象征性的公共知识分子——读《爱因斯坦评传》与二战结束80周年断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