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行走诗意中国 共话胞波新语

发布时间:2025-05-07 09:07:32

天网电视台记者珊努凯和蒙奈公司节目编导伊都飒在成都宽窄巷子拍摄。记者 常远 摄

  缅甸媒体团在新疆达坂城古镇景区采访。记者 张莹琳 摄

  4月23日至27日,一场跨越云南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诗意中国西部行”2025年上半年缅甸媒体来华参访活动,在缅甸媒体人的镜头下徐徐展开。

  作为缅甸中部强震后的首次中缅媒体交流活动,两国胞波带着“携手发展、共克时艰”的诚意而来,深入文化街巷、丝路古镇、多民族聚居社区,走进媒体机构、科技企业,感知中国西部的诗意叙事,探访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果。缅甸媒体团成员用镜头、文字,记录中国西部的真实图景,这不仅是文明的互鉴,更是胞波以发展之钥开启未来的真诚邀约。

  看成都

  感受科技文化

  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智媒演播大厅的XR(扩展现实)技术创研部,缅甸媒体团成员步入绿幕区,三星堆的青铜文明瞬间在虚拟空间呈现。这种基于扩展现实技术的时空穿越体验,让媒体团成员惊叹于智媒时代新闻生产的变革。

  封面新闻记者以“懂技术的媒体、懂媒体的技术”为切入点,系统演示了AI(人工智能)重构新闻生产链的完整闭环:检索全球信源、智能审核稿件、为文章生成配图……缅甸蒙奈公司节目编导伊都飒注意到,AI不仅提升了采编效率,更实现了质量优化与流程精细化的突破,她不禁感叹:“缅甸在媒体领域还很少用到AI技术,但这里已经用AI‘再造’了新闻生产。”

  走进成都宽窄巷子,在青砖灰瓦的川西院落群中、飘散着茶香的店铺前,缅甸媒体人接过店主递来的竹叶青茶,热情的攀谈中浸润着蜀地待客之道。作为历史文化活态传承与城市有机更新的典范,宽窄巷子通过空间再造与业态重构,将市井烟火气注入现代消费场景,形成历史文脉延续与商业形态创新的共生效应。《缅甸内情》主编埃千被一家川菜馆的熊猫筷架吸引:“这样可爱的设计我第一次见!”从熊猫主题文创馆到三星堆联名书签,传统IP的年轻化表达让他频频举起相机。

  “这里既有商业的活力,又有生活的诗意。”天网电视台记者珊努凯用摄像机记录下巷子里的细节:老人围坐下象棋,年轻人在咖啡店享受一刻的闲暇,游客在院落里品茶看变脸。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以科技赋能与文化浸润的双重叙事,向缅甸媒体团讲述了西部城市的幸福逻辑。

  走乌鲁木齐

  见证民族团结

  天山脚下,石榴花开。当缅甸媒体团走进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时,正值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一小学放学时分。孩子们涌向街角的甜品店,清亮的笑声与糕点铺飘来的香气,构成了这里寻常的生活图景。《胞波月刊》主编耶乃梭按下快门,感慨道:“西方媒体笔下的新疆像一则被反复涂抹的谜题,但我们的镜头里,每一帧都是真实的答案。”

  走进社区活动中心,走廊两侧是国学教室、书画教室、京剧工作室、科普课堂等不同的功能分区。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作为紧邻新疆国际大巴扎商圈的流动人口聚集地,固原巷社区少数民族多、流动人口多、商业网点多。社区以服务“一老一小”为核心,还通过“百家宴”、歌舞联排等活动,让共居共乐融入日常。

  在这里,耶乃梭学会了一句话——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对我们很有启发,缅甸也有很多民族,我们需要学会在差异中共生。”珊努凯则对社区的整洁环境以及多民族和谐共居的氛围印象深刻。她说:“社区不仅建立了对老年群体和未成年群体的全方位关怀体系,更在就业帮扶、教育资源共享及文化传承发展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值得深入借鉴。”

  新疆农业博览园智慧农业科技馆内的潮汐槽式无土栽培、全自动工厂化活体蔬菜栽培,同样吸引着缅甸媒体人的目光。缅甸新闻委员会委员欧加埃在气雾栽培系统前驻足良久,观察在旋转式植株培育装置中生长的番茄。之后他走到品鉴区,咬开番茄的瞬间,清甜的番茄汁直蹿舌尖,欧加埃不禁感叹:“现代农业技术的突破还创造了全新的味觉体验。”

  行走于国际大巴扎,卖烤馕的商贩一边将刚出炉的馕饼摞成塔状,一边向珊努凯讲解小麦在伊犁河谷和天山北麓的千年耕作史。“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市集里,每个身影都在传承传统,也在创造新的相遇。”珊努凯说。抵达坂城古镇景区,维吾尔族姑娘小伙们的舞蹈让媒体团沉浸于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景区负责人李凯介绍,古镇依托新消费场景焕活丝路驿站千年文脉,蹴鞠、射箭等体验也让历史记忆具象化呈现,为游客提供了新玩场。

  行程即将结束时,欧加埃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盯着交通枢纽地图看了许久,对着中欧班列路线图反复测算,思考着如何将中国经验“嫁接”到缅甸的区位优势上。“中国经验结合缅甸实际,这种互鉴能让更多民众实实在在获益。”

  云报全媒体记者 常远 张莹琳 舒文

  ​山水人城同绘中缅发展新图景

  四月的昆明,春意正浓。27日,缅甸媒体团结束对四川省成都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参访后,与云南智库专家、企业代表、缅甸籍留学生齐聚在昆明举行中缅媒体合作“胞波新语”分享会,围绕“共话山水人城 共担发展使命”主题,分享见闻、碰撞观点。从农业科技到人文纽带,从城市发展到民族共融,中缅嘉宾用脚步丈量合作的可能,用故事传递共赢的信心。

  正如与会嘉宾所言,“山水与城,终需人来连接。而‘胞波’一词,本就是‘同胞兄弟’的最好诠释。”这场分享会,既是参访成果的凝练,更承载着两国携手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期待。

  科技赋能山水共兴

  “在缅甸中部马圭省,使用云天化新品肥料种植的芝麻和花生,实现了产量的提升。”云南云天化联合商务有限公司肥料产品事业部东南亚市场经理熊莺的分享,让台下听众频频点头。

  过去近9年时间里,云天化通过“田间课堂”让中国农业技术落地缅甸,成为当地农户的“活教材”。从测土配方到田间管理,中国专家团队手把手教授科学种植技术。“我们还定期举办农会活动,现场讲解示范田的种植管理全过程,向农户展示新产品使用方法和田间管理技巧。”熊莺介绍,通过为当地农户送技术、送教学、送理念,不仅提升了农户的种植理念,直观效益也让缅甸农民真切感受到科技兴农的实惠。《缅甸内情》主编埃千对此感触颇深:“云天化的产品推广与本土农业需求高度契合,期待更多创新技术落地生根,为缅甸农业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云天化在缅甸耶津农业大学设立奖学金和留学金,支持该校师生到中国进行系统培训。“我们希望培养更多本土人才,让技术真正扎根缅甸。”熊莺的这句话,道出了中缅农业合作的长远愿景。

  民心相通聚力成势

  “修复文化地标、升级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福祉——这是震后推动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3个关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缅甸研究所所长熊顺清的开场白引人深思。

  今年3月,缅甸中部发生7.9级强震,中国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全力协助缅方开展抢险救援。为务实合作推动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稳定繁荣,熊顺清建议,组建多领域专家组赴缅,系统评估并科学修复文物古迹;依托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技术与经验,携手打造融合防震技术的交通网络重建方案;构建“政府主导 民间协同”的多层次援助体系,开展卫生防疫知识普及,切实改善民生福祉。“希望这些举措既可以治愈创伤,又能够连接民心。”这一观点引发缅甸媒体人共鸣。缅甸《胞波月刊》主编耶乃梭坦言:“中国救援队救助了许多缅甸家庭,这份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

  灾难中的守望相助,共同织就中缅民心相通的经纬,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也浇筑起共同发展的坚实路基。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的缅甸籍留学生秦慧玲用“古老与活力并存”形容她的“第一眼中国”:“手机支付、高铁、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这些细节让我看到发展的另一种可能。”而留学生楼天赐更是感叹:“中国发展得很快,我想把这里的经验带回国。”

  互鉴照亮合作前路

  “我们亲眼看到的新疆,与西方媒体说的完全不一样。”“中国各地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中都非常注重绿色发展。”“中国西部不仅有壮美风光,更有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与温度。”缅甸媒体代表团的参访见闻,正转化为共担发展使命的合作动力。

  耶乃梭也表示,中国政府在新疆积极推行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正如他在乌鲁木齐实地观察所见,“街道上的公共标识和商铺牌匾规范使用着中文和维吾尔文标识”,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尊重与传承。

  缅甸新闻委员会委员欧加埃则从乌鲁木齐的商贸枢纽地位看到机遇:“缅甸地理位置同样优越,若能借鉴中国西部的交通网和自贸试验区经验,经济潜力未来可期。”

  首次来华的缅甸天网电视台记者珊努凯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社区服务印象深刻:“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托管站、垃圾分类系统——这些民生细节值得缅甸学习。”四川日报的人工智能新闻编辑系统更令她大开眼界:“人工智能写稿、智能分发,缅甸媒体也应该逐步学习推广。”

  这些跨越语言文化差异的真切见闻,让中缅“金银大道”上的发展共识愈发清晰可触。“文化共鸣最能打动人心,这正是媒体合作的突破口。”蒙奈公司节目编导伊都飒期待与更多中国媒体合作,共同讲述胞波携手向前的故事。

  云报全媒体记者 舒文 李玲

  声 音

  缅甸媒体人的 “第一眼”与“最难忘”

  “第一眼”

  缅甸新闻委员会委员欧加埃:春城昆明温润的气候让我想起故乡彬乌伦,而这里的地道美食与热情好客的当地人民也更添亲切。

  《缅甸内情》主编埃千:云南是令人一见倾心的惊喜之地,每一处风景都藏着心动密码。

  《胞波月刊》主编耶乃梭: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份厚重的文明积淀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究。云南作为传承中缅传统友谊的重要地区,素有七彩云南美誉,这里总能带给我新的惊喜。我怀揣期待启程七彩云南,开启了“诗意中国西部行”。

  蒙奈公司节目编导伊都飒:来到与缅甸彬乌伦气候相仿的云南,亲眼见证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我很激动。

  天网电视台记者珊努凯:这是我的首次中国参访之行,初到云南昆明,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整洁且漂亮,在我眼中,昆明无疑是一座宜居之城。而当我得知接下来将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坂城古镇参观时,内心更是按捺不住激动,为有机会深入探寻中国各民族独特文化而满心欢喜。

  “最难忘”

  缅甸新闻委员会委员欧加埃:在此次参访行程中,我品尝了新疆传统特色美食,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之美成为我最难忘的回忆。

  《缅甸内情》主编埃千:在此次参访行程中,我们收获了快乐,感受到了温暖,每一位团员都在全力以赴,力求使此次行程意义非凡。

  《胞波月刊》主编耶乃梭:此次活动我们所到之处的飞速发展、城市里的幸福感、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与美食……这些都成了我珍贵的记忆。中国是缅甸的好邻居、好朋友,我将以胞波情谊为指引讲好“诗意中国西部行”的故事。我相信,中国是永远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蒙奈公司节目编导伊都飒:这是我第一次探访新疆,当地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网电视台记者珊努凯:在采访过程中,我收获了无数欢乐,与团员们相处得极为融洽,这些经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我对中国AI技术的飞速发展感到十分震惊,同时,新疆达坂城古镇与国际大巴扎的独特魅力也给我带来了诸多惊喜。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莹琳 常远 整理

  记者手记

  跨越山水的情谊与互鉴

缅甸天网电视台记者珊努凯在新疆农业博览园智慧农业科技馆内拍摄。记者 张莹琳 摄

  5天4夜的“诗意中国西部行”,缅甸媒体人从昆明到成都再到乌鲁木齐,用脚步丈量中国西部壮美山河、探寻厚重文脉与时代脉搏。作为随行记者,我深切感受到的不仅是他们对采访的专业与认真,更是一种跨越山水的默契——两国媒体携手同行、城市互鉴共融、文明深度对话。

  缅甸《胞波月刊》主编耶乃梭那句“真正的胞波情谊始于对视,成于同行”,恰是此次参访活动的底色:传统友谊与现代化愿景在此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而媒体团成员手写的“第一眼”与“最难忘”手记、共创短视频作品,成为人文交流的鲜活载体。

  缅甸中部强震发生后,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是第一支进入地震灾区的国际救援队,并会同当地救援力量成功救出被困受灾人员。作为震后首批到中国参访的缅甸媒体团成员,耶乃梭谈及中国救援队时流露出感动与感谢,他希望能到中国看一看,为缅甸灾后重建提供一些参考。这次活动的举办也让他深切地感受到“胞波携手、共克时艰”的诚意与行动力。在与他的对话中,我也更加理解,灾难中的援手比任何时候都更能连接民心,这份情谊正是中缅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注解。

  在中缅媒体合作“胞波新语”分享会上,新疆参访的见闻成为分享的高频内容。缅甸媒体团惊叹于多民族共居社区的和谐,也反思本国民族问题的解法。这种“看见差异,更看见机遇”的思维,正是“胞波新语”的核心:互鉴而非复制,共生而非同化。

  回国前,缅甸蒙奈公司节目编导伊都飒握住我的手说:“媒体人应成为‘翻译者’,不仅翻译语言,更翻译发展的逻辑;媒体人也应成为‘传递者’,不仅传递信息,更传递友谊的力量……”这样的对话正持续播种信任的种子,让中缅命运共同体之树在理解与协作中茁壮成长。

  从七彩云南到天山脚下,从传统工艺到数字创新,两国媒体人以笔为桥、以镜为窗,让胞波情谊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这不仅是中缅媒体合作的深化,更是民心相通的生动实践。此次参访活动虽已结束,但那些被记录的细节——AI赋能媒体探索内容生产新模式、高颜值“活体蔬菜”走上餐桌、缅甸留学生眼里的光等等,都在诉说: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报道素材,更是一把开启胞波新语的钥匙。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莹琳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