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郭松民 | 闲话“不卑不亢”

发布时间:2025-05-01 21:16:06

  01

  —

  与人交往也好,处理外交事务也罢,单就气质和风度而言,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曰:不卑不亢。

  不卑,就是不自惭形秽,对自己的力量、品格、事业的正义性等等,都有充分自信;

  不亢,就是不盲目骄傲,不低估对手的实力与能力。

  不亢,其实还包含有一种“我了解你的实力,请不要轻举妄动”的警示意味,也是一种威慑。

  在国际关系中,过卑,以臣妾之姿事人,像某报前主编曾经主张的那样,“与美西方的关系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就容易招来欺辱,无法维护自己的尊严;

  过亢,则会被人看出破绽,招致失败。

  举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特朗普执政百日,过亢的举动不少,包括要吞并加拿大、一天之内结束俄乌战争、对全世界征收“对等关税”……等等。

  多少有点政治经济常识的人,都明白美国做不到,做不到还要满世界张扬,结果就只能是自取其辱。

  02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非常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外交文化就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那时,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蒙昧、黑暗的状态。

  公元前548年,齐国大夫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意图借机羞辱齐国,以彰显楚国的强大。

  晏子抵楚后,楚王命人在正常的城门旁开挖一个小门洞,以晏子身材矮小为由,要他由此进城。

  晏子从容应对,言道:这不是城门,而是狗洞,“出使狗国,方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楚王闻听,改容相敬,命人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这一幕,晏子可谓不卑不亢,维护了齐国尊严,而楚王则自取其辱,为天下诸侯耻笑。

  新中国成立后,也特别强调在外事活动中要不卑不亢。

  坊间流传一则周总理的外交轶事:

  五十年代,一名美国记者向总理提问:“为什么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这句话,暗藏机锋,挑衅意味非常明显。

  总理看了他一眼,淡定答道:“这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

  周总理的回答,可谓不卑不亢的典范,不仅充满智慧,也展现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无比自信。

  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两国交往逐渐增多,毛主席对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的诸多指示中,就有“不卑不亢”这一条。

  当尼克松总统的专机降落首都机场,机场鲜红的大标语,写着“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这是一种不卑不亢;

  招待美国总统的文艺演出,是展现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宣示“解放全人类”的《红色娘子军》,这也是一种不卑不亢;

  中美联合发表《上海公报》,中国主张,双方开宗明义写明各自立场。

  在公报中,中国方面旗帜鲜明地表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大国不应欺负小国,强国不应欺负弱国。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反对外来侵略、干涉、控制和颠覆。一切外国军队都应撤回本国去”,等等。

  这样的措辞,更是一种不卑不亢。

  03

  —

  不卑不亢,说说容易,要做到,并不容易。

  今天,很少看到令人肃然起敬的不卑不亢,更多的却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又卑又亢!

  做到不卑不亢,需要内在的自信与外在的清醒。

  要达到这一境界,还需要做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