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缅甸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7.9级强烈地震,这场灾难给缅甸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地震发生后,缅甸政府迅速发出了国际救援请求。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决定选用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以下简称:昆明队)作为此次救援的主力军,并会同医疗防疫队,共同组成了一支37人的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地震发生后的15个小时内,这支队伍就连夜乘坐救援专机,紧急奔赴缅甸灾区,成为第一支抵缅的国际救援队伍。
昆明队首批出动了18名指战员,他们携带了包括通信指挥、侦检搜寻、破拆支护、应急保障等在内的112台(套)先进适用装备。同时,还有22名救援队员作为后续支援力量随时待命。在缅甸灾区,昆明队连续奋战了9天8夜,开展了300余次生命探测和破拆深度搜救行动。他们的努力,为灾区民众带来了生的希望。
第一时间抵达的第一支救援队
“我在得知地震发生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就作好了准备。当时,我意识到国内可能需要我们参与救援,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备勤,准备随时出动。”昆明队队员王昌华告诉记者。
昆明队队员李加发说:“接到救援命令时,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我们训练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没有人希望灾难发生。尽管如此,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在险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出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地震后缅甸政府发出国际救援请求的第一时间,省外办会同省应急管理厅、省卫生健康委、东航云南公司等单位高效协同,29日清晨,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一行37人,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地震预警系统、无人机等应急救援设备,以及帐篷、折叠床、药品等物资,乘东航包机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赶赴灾区,于当地时间上午7时许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成为第一支抵缅的国际救援队伍、第一批运抵的国际援助物资。
昆明队政委李影平告诉记者:“我们建立了一套主动预防机制,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迅速启动预案并进入备战状态。我们与应急救援中心和云南省保持紧密联系,一旦有需要,我们能随时出动。此外,我们还主动收集情报和侦察信息,确保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我们能第一时间快速响应。”
他们抵达后,立即与当地救援机构进行对接,迅速展开救援行动。队员何照勤说:“到达现场后,我感到既忐忑又紧张。看到地震现场的惨烈情况,我内心有很大的落差,但同时也很急切地想要救出被困人员。我们按照科学安全的步骤进行救援,包括人员预警和支护工作。”
第一名被困人员被救出点燃生命曙光
昆明队于当地时间29日18时30分抵达内比都市区,随即被派往当地一家医院实施救援。这家医院的建筑原本有三层,地震中一层垮塌,30余人被埋。被埋者主要为患者、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
为保证救援人员安全,救援开始前,昆明队首先对该建筑进行了踏勘评估,了解其结构稳定性,识别出危险区域后制定了危险区域作业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随后,18名队员分2个救援小组深入医院,使用全功能生命探测仪、音频雷达开展搜救。搜救过程中,队员随身携带地震预警设备以检测余震。同时,每个救援小组设置专职安全员,以便及时感知危险情况并预警撤离。
当地时间30日零时,当地救援人员向昆明队求助,以援救1名此前发现的埋压在该医院废墟下的老人。老人腿部被两层墙体和一层板材埋压,被埋压位置空间狭小,救援难度很大。昆明队队员先打通了横向通道,然后从埋压物上方开展破拆。
“破拆必须十分小心,因为稍有不慎,破拆出的石料就可能砸到被困老人。”昆明队队长穆树元说,破拆过程中,昆明队队员们还不断通过翻译人员安抚老人情绪,每隔一段时间叮嘱给老人喂水。队员们身着厚实的救援服,救援开始后不久,便个个汗流浃背。经过近5个小时救援,压住老人腿部的墙体等物体被清除,队员们通过此前打通的横向通道,将老人转移至安全区域。
昆明队凭借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展开了救援行动。每一个队员都全力以赴,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关乎到被困人员的生死存亡。队员何照勤说:“在救出一位老人时,我感到非常有荣誉感和成就感。尽管两天没有休息,但团队精神让我们保持了高度的警觉和效率,最终成功救出老人。这次经历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作为应急救援人,我深感荣耀。”
第一次迈出国门浇筑胞波情谊
“这是昆明队第一次迈出国门执行救援任务。救援过程中,当地政府把我们作为核心队伍来使用,这是对我们队伍设备、技术、救援体系的充分肯定。”穆树元说,“这说明,我国的应急力量建设发展走在了前列。”
得到认可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救援队参与救援的短短几天,他们就和缅甸消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队员王昌华告诉记者:“缅甸消防人员对我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起初,他们可能持怀疑态度,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合作。但随着我们持续并肩作战,他们开始对我们表示敬佩。特别是在我们连续作业数十小时成功救出被困人员后,他们看到了我们的专业技能和团队精神,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
4月3日下午,根据大使馆和外事办安排,昆明队出动在缅救援18人、携各类应急救援装备112台(套)到缅甸消防救援总局与地方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地震救援技术交流活动。
队员王昌华说:“这次救援行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尽管语言和文化存在差异,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是共通的。在救援过程中,我们与缅甸消防人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让我感到非常珍贵。”
当得知昆明队5日凌晨要回撤,缅甸消防人员连夜到昆明队救出被困生还老人的内比都Ottara thiri医院选取了一块具有深刻纪念意义的砖石并加以标注,赠予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作为纪念。
昆明队政委李影平表示:“这次跨国救援不仅让我们与缅甸消防进行了有效协作,还让我们学习了如何与国际惯例接轨,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们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救援方法和理念。此外,这次经历也加深了我们与其他国家队伍的友谊,为未来的国际合作打下了基础。通过这次救援,我们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并推广了人道主义援助的精神。”
救援结束后,队员何照勤回忆道:“最初我并没有预料到会参与跨国救援。我原本以为我们会参与国内的地震救援,特别是考虑到地震影响到了我们国家的西南地区,如瑞丽和芒市。但当明确指示我们参与跨国救援时,我感到使命更加光荣。”
记者了解到,救援行动非常紧急,出发时队员们都没有时间向家里打个电话。队员何照勤说:“由于国内手机和电话卡在缅甸无法使用,到达缅甸后我们无法及时与家人联系,但在休整期间,部分同事的手机能够连接卫星信号,我们便利用这个机会给家人报平安。”说到这里何照勤脸上露出了一丝对家人愧疚的表情,但瞬间又转而坚定,他说:“我的父母非常关心我的安全,他们嘱咐我要确保自身安全,并且尽量与他们保持联系。他们通过短信了解我的情况,虽然担心,但也支持我参与这次重要的救援行动。”
有着八年救援工作经验的队员毛云波也是第一次执行跨国救援任务。记者了解到毛云波的妻子在不久前刚生下一对双胞胎,正处于需要人照顾的哺乳期。记者问他,出发前和妻子商量了吗?“哪有时间问她的意见,在我接到出发命令后,我立即去办理签证,并在凌晨出发。由于手机信号问题,我无法直接联系家人报平安,但是我知道她一定是支持我的。”毛云波笑着回答记者的问题,“我发消息告诉她,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让她辛苦了。”毛云波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妻子的深深歉意,但他也明白,作为一名救援队员,他的职责就是救人于危难之中。
队长穆树元骄傲地说:“这次救援中,我们的年轻队员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能够冷静地处理现场险情,并且高效地完成人员搜救任务。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代表,他们在缅甸展现了中国救援队伍的专业力量和正面形象。”在救援过程中,昆明队不仅克服了语言、文化和环境等多重障碍,他们还与当地救援队伍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救援方案,确保每一个被困人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
在救援现场,昆明队员们身着统一的制服,佩戴着醒目的标识,他们的专业装备和严谨态度赢得了当地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他们的每一次行动都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彰显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团结与互助。他们的行动证明了在灾难面前,人类能够团结一心、共同面对挑战,也展现了云南作为邻国接壤省份的担当与贡献。
云南网记者 贺凯 陈思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