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

发布时间:2025-05-01 19:17:15

  有位网友说:“社会主义的定义是什么,即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否则不是。给不出直接了当的结论,算是弄明白了吗?”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前有许多文章进行了讨论,也从多种角度进行了定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是指社会主义思潮(理论、学说),又是指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还指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运动。

  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它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三大类别。

  最初的社会主义思潮就是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共产主义理论,也就是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所以要在《共产党宣言》中用共产主义来命名自己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因为当时有多种社会主义学说盛行,除了空想的社会主义之外,还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等等。

  1873年恩格斯首次在《论住宅问题》用科学社会主义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之后,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词,指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也流行着多种社会主义,例如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托派的社会主义,西方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还有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等;

  在我国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社会主义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基础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主义的区别它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这个矛盾就是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矛盾,就是劳动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础之上的。

  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文化意识形态。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这里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

  在这两句话中,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在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工人或劳动者已经是社会生产的主体,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人或劳动者的消费需要。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即生产资料,已经成为满足工人或劳动者消费需要的手段或工具。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的生产资料,只具有手段性质,劳动者是作为主体存在了。

  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物统治人,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话,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人统治物,是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同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是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委员会”,那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则是劳动阶级共同事务委员会;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是以产权为核心的文化意识形态,而适应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则是以劳权为核心的文化意识形态。

  四,社会主义革命的概念:

  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角度看,《宣言》是一个共产党组织领导劳动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行动纲领。而作为一个行动纲领,它本质是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及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一,在《宣言》的第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叙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相互矛盾和斗争所形成的必然趋势,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产生的客观规律。由此,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二,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4),基于以上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a,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b,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C,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d,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社会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很显然,这四种转变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私有制转变为社会公有制,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然产生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产权制度向劳权制度转变。

  第三,在《宣言》的第二部分,说明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在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革命需要做到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什么是传统的观念:那就就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观念:包括生产力观念;生产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制度观念;文化观念等等。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者当家做主,也就是谁有钱谁做主;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实现从“谁有钱谁作主”转变为“谁劳动谁作主”的观念转变。

  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按资分配,即生产成果按照投资者的资产量的多少进行收入分配,而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即生产成果是按照劳动者的劳动量差别进行分配。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实现从“资产所有”到“劳权所有”的观念转变。

  “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主要是要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关系,即资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只占有自己劳动力,从而劳动者不得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实现的这种关系决裂。因此,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既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雇佣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在实践上正是要与这种所有制及关系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观念、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及制度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在提出了“两个决裂”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一步提出了一些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并阐明了共产党人与其它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处理策略等。

  五,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及发展阶段:

  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胜利到现在,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过去了100多年的时间。这10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了什么呢?

  从这10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即在共产党领导下,劳动者团结起来,通过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和其它剥削阶段的统治,取得国家政权。前苏联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二是过渡阶段,即劳动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之后,通过剥夺剥削者以及其它途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通过高度集中的指令经济方式,使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来应付战争、灾难,并建立国家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过渡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产权制度”是一种相互矛盾的经济模式,它在方便社会主义国家充分调动和利用经济资源,以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应对战争、灾难和建立完整工业经济体系的同时,也使公有制企业失去了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性质,从而丧失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因此,苏联模式的产权公有制经济模式,只能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模式。

  三是改革阶段,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阶段。过渡模式的经济体制是一种相互矛盾的模式,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改革,以完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当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稳定,而且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的基础时,原有的过渡经济模式就应当转变为社会主义生产模式,即在保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用全面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制度,即劳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形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从而使社会主义企业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与此同时,形成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形态。这是社会主义革命过程走向完成的结束阶段。

  很显然,从实际的情况看,苏联和东欧等国家,事实上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走完了前两个发展阶段,在建立了劳动阶级的政治体制之后,这些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形成了生产力的基础。但是,在这些国家需要进入革命的第三阶段时,却未能走出苏联模式误区,没有继续走向劳权公有制的改革方向,反而是保留了产权制度,走了放弃公有制的倒退的道路。这就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一个长期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的政治体制,当然是不可能稳定持久的。

  六,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使这一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无产阶级运动起主导作用的革命理论;列宁则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帝国主义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以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成功的理论,并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而斯大林则继承了列宁的遗志,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产权经济模式,采用计划经济的形式快速进行资金积累,在短短的一、二十年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过渡阶段的基本任务,并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则不仅领导劳动人民取得了推翻剥削阶级的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完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过渡阶段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而且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建立了劳权公有制模式,从而完成了从产权私有制模式到劳权公有制模式的根本转变、形成了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到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三阶段。

  作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先后成为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创立并与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阶段、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暴力革命阶段、过渡阶段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各阶段的革命领袖和杰出代表。

  作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家。毛泽东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暴力革命的胜利,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体制,而且实现了工业化的过渡阶段,而且还把社会主义革命进一步推进到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一一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第三阶段,为我们真正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毛泽东没有留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经济学著作,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劳动者当家做主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一一生产队模式,留下了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实践,留下了一个农业大国、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如何突破小农意识惯性作用和资本主义思潮的夹缝中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正确道路。

  七,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如下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资产所有方面的要求,表现为资产受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生产模式,即资产增殖的模式,或者叫做剩余价值的生产模式。现在在西方国家最典型的剩余价值生产模式,即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采用股份制企业制度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我们用一个简化的公式来表示,就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 产权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 股东大会、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按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生产劳动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劳动受益要求,表现为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即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模式,即劳动价值化模式,或者叫做消费价值的生产模式。生产队模式,采用工分制的生产队公有制经济模式,就是典型的消费价值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公式来表示,就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 劳权制度=社员大会、队委会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 按劳分配制度。

  如果我们再把生产队模式与股份制比较一下,发现生产队就是典型的按劳分配企业,是体现了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企业。股份制是资产者的合资经营的企业,由于每个人投入企业的生产资料不同,因而需要采用股份这种按资分配形式,来反映股东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差别,并在分配上和管理上体现这种差别。因此,股份制是较为科学的按资分配制度。股份制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在管理上它体现了“谁投资谁受益”的资产管理权的要求,在分配上体现了“谁投资谁受益”的资产分配权的要求。因此,股份制就是资产者当家作主和按资分配的制度。生产队是劳动者合作劳动的企业,它建立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在管理上它体现了“谁劳动谁管理”的劳动管理权的要求,在分配上体现了“谁劳动谁受益”的劳动分配权的要求。因此,采用工分制的生产队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

  在生产队模式与股份制模式相对比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弄懂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几个重要范畴,这些范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有详细论述:

  1,生产主体:股份制企业的主体是股东,生产队的主体是社员;前者作为资本主义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的具体形式;后者作为社会主义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的具体形式。

  2,权利要求: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产权清晰;生产队的基本制度则需要是劳权分明;前者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力特点的发展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后者是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的要求。

  3,生产目的:股份制企业的生产目的是盈利最大化,生产队的生产目的是消费品(消费需求的满足)最大化;前者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具体体现;后者是追求消费价值的具体体现。与生产目的相适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服从于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决定于消费价值规律。

  4,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形式的体现:在股份制企业,采用工资来预先固定劳动力价值,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盈亏变化。我们把这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称为资本生产的存在方式,即生产的发展表现为资本的增长;在生产队,“补偿消耗的”放在第一位,使公有资产处于预定的保值状态,生产队的生产状况的变化表现为劳动收入量的变化,表现消费价值量的变化,我们把这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称为工本的生产方式,即生产的发展表现为工作者消费范围的扩展和内容的丰富。

  5,社会生产的劳动性质与价值构成:股份制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劳动性质为雇佣劳动性质,它有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构成。其生产结果的价值构成可区分为“生产资料价值补偿 劳动力价值补偿 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劳动者是唯一的生产主体,其生产的产品要么是满足个人的消费需要,要么是满足自己的公共需要。因此其劳动的性质已经转变为报酬劳动,其劳动由个体需要劳动和公共需要劳动构成;其生产结果的价值构成可区分为“公有资产补偿价值 公共需要价值 个体需要价值”。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劳动所有者与资产所有者的主体区别;有着劳动所有权与资产所有权的权利区别;有关消费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区别;有着工本经营方式与资本经营方式的区别;在劳动性质上有公共需要劳动和个体需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性质区别。与此相适应的是劳权制度与产权制度的基本区别。

  以上是两种生产方式的对比,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股份制模式与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工分制模式的对比。从这个对比中,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了具体的把握。

  但是,在现实中还有一种生产模式,那就是“产权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模式。

  这是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而产生的一种生产模式。我把这种模式称为过渡模式,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在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较为普遍的存在。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首先产生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俄国和中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在劳动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为了应对灾难和战争,为快速积累资金并实现工业化,建立较为健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她需要运用国家的力量、来集中资源,在满足人民群众生存需要与整个国家巩固和发展需要之间进行协调平衡,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新的生产力发展格局,因此,就产生了这种过渡模式。

  作为一种过渡模式,它的主体不是规范的资产所有者或劳动所有者,而是国家,而国家又有有关的部门或相应机构来主持和安排各个行业和企业的经济活动。这就是所谓的苏联模式,即苏联形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实践证明,这种过渡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成功地帮助苏联和中国等国家渡过了建国初期的困难时期,并较快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在资源非常有限、产品短缺的条件下,事实表明采用这种国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形式,使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用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既然作为过渡模式,它只是适用于过渡阶段。一旦超过这个时间点,那么,适用的经济模式就会变成一种过时的、错误的模式。把生产队模式与国营企业模式做一个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生产队由于实现了按劳分配,它把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与生产队的生产经营结果直接联系起来了。对比苏联模式的公有制,人们最大的一个抱怨就是老百姓对传统公有制的好处看不见,模不着。为什么苏联模式的公有制会使人们产生这种感觉呢?因为苏联模式由于采用了工资制而隔断了劳动者的收入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联系。工资是直接的货币量,在职工为企业提供劳动之前,甚至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你做多了,不会增加你的工资,相反,做少了也不一定会减少你的工资,那职工在公有制企业与私有制企业又有什么区别呢?国营企业搞好不会增加收入,搞得不好工资也不会减少,职工又怎么会有生产积极性,又怎么会去关注企业的发展状况呢?而生产队则完全不一样,社员的个人收入不仅与自己的劳动状态相关联,而且与生产队集体的生产成果也息息相关:搞的好的生产队,每工的工值可以达到1元甚至更多,搞不好的生产队,每工的工值可能只有0.3-0.4元,那同样是辛苦一年,搞得好生产队社员就可以比搞不好的生产队的社员拿两倍甚至更多的收入。在采用工分制的条件下,生产队的经营状况直接与社员的个人收入相关联,因此,生产队是有有效的经营机制的,生产队社员的劳动收入的波动,消费价值量的波动,会有效地形成社员调节生产队管理状态的管理行为,从而使生产队的生产状态朝着能够满足社员利益要求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公有制企业的经营机制,即按劳分配经营机制。但国营企业是没有这种经营机制的,因为国营企业的生产主体不是人格化的资产者或劳动者,国营企业的收入波动对这个主体,难以引起有效的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这就是国有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推动劳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的改革的原因所在。

  什么是社会主义?

  当我们了解了现实中存在着的三种模式,那我们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就有明确的认识和具体的把握。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就是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即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权制度相结合的经济模式,或者说是消费价值的生产模式。

  记住:产权制度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的公有制模式,它只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暴力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不是因为这种过渡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苏联人把这种过渡模式误作社会主义生产模式,并当作社会主义生产模式来对待。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