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说白了,海归派在最近几十年有这么高的地位本身就是中国暂时落后造就的特殊历史机遇,现在中国崛起了,这个待遇自然就没有了。”
这是网络上一位朋友的说法。
我认为,他说反了。应该说,中国所谓的“暂时落后”,其实正是所谓“海归派”造成的。
你的说法,给人的感觉,似乎中国摆脱“暂时落后”,有“海归派”及设计出留学政策者的功劳,有留学生政策及买办思维的功劳。其实,中国最近几年工业、科技崛起,并不是他们的功劳,而且,中国人民的这些成绩,还是克服了他们的破坏、干扰、影响才得来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在“暂时落后”时期,也不应该给“海归派”以特殊的待遇。
再往深处思考一下,所谓的“海归派”在中国横行,其实是一种洋奴思想在作祟。这次歪曲、炒作董明珠的言论,表面上是保护“海归派”,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最根本的目的,是要维护这种洋奴风气、买办思维,维护美国霸权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时的至高无尚的地位,维护美国霸权在中国面前摇摇欲坠的所谓文化优势。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反击,也要把重点放在反击这种买办风气、洋奴思维上。
正是在洋奴思想的误导之下,中国才会“暂时落后”。这个“暂时落后”,是洋奴思维和洋奴作派导致的,也是“海归派”思维导致的。当然,具备洋奴思维的,并不全是“海归派”,未去美国留学而又具备洋奴思维的人,也是很多的。在美国留学而归来的,也未必就是洋奴,也有坚定的战士。
是洋奴思维和洋奴作派,故意、刻意、不择手段地让中国“暂时落后”,是这个思维、这个作风,以及推动这个思维、这人作风的那伙政客,故意让中国“暂时落后”,这种故意制造出来的“暂时落后”,有利于推动洋奴思维和洋奴作风,以便于让“海归派”吃香,同时也有利于打击中国真正的科学家、实业家。这里的“暂时落后”,一是在舆论、宣传、教育、思想文化上,几十年如一日地制造“中国落后”“文革导致中国经济崩溃”“文革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谬论,抹黑中国人民的那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另一方面,这个势力还故意破坏新中国前三十年尤其是文革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工业、科技、外交等社会建设成就,造成事实落后的同时,也造成认识上的错误。同时,又不择手段地鼓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明、先进、发达、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尤其是鼓吹美国的军事、工业和科技,把美国打扮成“人类灯塔”,简直是颠倒黑白。近些年,由于中国人民在建设上的努力,也由于中国人民在思想文化上的斗争和觉醒,克服了洋奴买办思维的影响,更由于美国霸权的腐朽、野蛮、愚昧、落后被广大网友揭穿,美国的“灯塔”形象已经不再了;同样地,中国的文革导致中国经济崩溃的边缘、文革不重视知识分子、文革不重视科技工业等谎言,也被拆穿了。所谓中国“暂时落后”,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落后,原因也找到了,那就是买办资本势力故意破坏了文革期间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绩,瓦解了当年的组织体制、建设经验、革命精神,破坏了中国教育、医疗、工业、科技,体系性地破坏了中国人民的政治、经济成果,并把这种故意破坏导致的“落后”,归罪于文革。
上世纪有位著名的作家,叫李某保,写了部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其实是一部打着军队文艺旗号的“伤痕”文学作品。内中有一个情节,说中国文革期间生产的武器装备,性能不好,战场上出现很多哑弹。结果,有人问李作家,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事?李作家“顾左右而言他”,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要知道,李作家在上世纪80年代,是火遍全国,名利双收的代表性人物。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过来了。
“海归派在最近几十年有这么高的地位本身就是中国暂时落后造就的特殊历史机遇”,并不是因为中国暂时落后,“海归派”才有如此历史机遇,而是中国思想文化上的买办性,才让“海归派”有了投机、取巧的历史机遇。这个机遇,其实不是“暂时落后”造就的,而是买办风气制造的。因为,“海归派”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这是事实;几十年来,“海归派”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创造,这也是事实。视有留学经历的人高人一等,完全是一种洋奴主义,是丧失民族自信、自尊的表现,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盲目崇拜的表现。
还有,中国近些年,科技、工业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不再如以往那么“暂时落后”了,这是谁的功劳?恐怕不是“海归派”功劳吧?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归国,就是钱老、邓老那一批。但并没有人称之为“海归派”,他们自己也并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们同样谦虚、谨慎,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他们没有发大财、做大官的想法,一丝也没有。
新中国成立之前,旧中国也有“海归派”,基本上都在蒋记国民政府那里当大官、发大财。这帮人祸国殃民,最终,根本经不起革命的打击,蒋记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中,迅速瓦解,逃到了台湾。即使是逃到台湾后,“海归派”仍然能够当大官、发大财——这是人家的一贯追求,不因时、地、势的变化而改变。
同样地,近些年来被热炒的“海归派”,与钱学森、邓稼先那一辈,完全不一样,这些“海归派”也是为了当大官、发大财而留学、而归国,相当多的只留学不归国。归国,也不是为了建设国家的工业、发展国家的科技,也是为了名和利。一旦没有当上官、没有发大财,就“撒泼”,就策动舆论,指责中国社会不重视“人才”,其实是指责中国不尊重“海归派”——这一招,在特定时期,一度还很好使。
其实,这些人要是真有本事,其留学的国家也不会让他们回国,会重用他们;即使不重用他们,也不会让他们轻易回国,就如当年对待钱学森一样。再再说,现在的留学,简直就是一种文化洗脑,同时,还是一门生意,是占中国人钱多、人傻、投机取巧的便宜。如此“海归派”,就更加丧失了“光环”。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我们批判“海归派”及“海归派”背后的洋奴思维、买办风气时,那些维护“海归派”特殊思维、特殊利益的媒体、媒体人,立即举了个例子:钱学森。为什么举钱老为例子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举钱学森这个例子,更加容易反驳我们吗?其实不是,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确是没有别的例子好举。举谁呢?举留学过的经济学家?几乎所有“海归派”经济学家,在中国舆论场上都臭了。举科学家?大家看看当前中国最厉害的科学家,比如搞航天、航空、通信、电子、汽车、船舶、芯片等科技的,有几个“海归派”?真的找不出一个能说明“海归派”社会贡献、历史影响的例子,不能说一个也没有,实在是凤毛麟角,太难找了。所以,一到这种时候,只能乞求于“钱学森”。在几十年留学政策保护下,在为数众多的“海归派”中,居然找不出一个能够说服我们的例子,但却又能在“海归派”里找出太多的败类,的确是很尴尬。这也是一种暴露,暴露了当年向美国派出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先不说是不是买办性的,也不说对中国教育、思想、文化的负面影响,也不说是不是失败的,至少,必须承认,这个政策没有产生那么高的社会效果,吃里扒外、卖国求荣、祸国殃民的却不少,没有满足人们当年所寄托的极高的社会期望,让人们对他们、对留学生政策绝望了。
似乎是踩着钱学森、邓稼先的脚印,出国留学;学成归来后,没有一个成为钱学森、邓稼先的,却多数成了洋奴买办,成了唯利是图的社会垃圾,带坏了中国社会风气。“钱学森”、“邓稼先”,非但不能证明他们的留学生政策是正确的,相反,还证明了他们的留学政策,是完全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有“海归派”当权的时候,比如王明、博古那批人。不过,他们在党史上的形象,相当晦暗。中国人吃“海归派”的亏,应该算是没有记住王明、博古那伙人给中国革命的教训,算是吃了第二遍苦、受了第二茬罪。
中国人反感“海归派”,无论从蒋记国民政府那里,还是从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上,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其实,仔细想想,否定文革期间的科研体制,抹煞科研成就,解散科研队伍,下马中国当年为数众多的重要尖端科研大工程,制造了中国经济“暂时落后”的现实和社会认识,却转而设计出向美国等西方国家派出留学生的政策、似乎是乞求让美国帮助中国发展科技的人,也是一位“海归派”的,是不强调独立自主。制定这种政策,表面上是为了发展中国科技,其实,恐怕一开始,人家也未必是这么想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