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朱晓红:扎根一线的电网“守艺人”

发布时间:2025-04-28 17:07:44

  人物档案

  朱晓红,中共党员,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继电保护主网专责。19年来,攻关继电保护创新项目30余项,创新成果获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等数十个奖项;授权国际专利6项、国内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发表中文核心及SCI论文14篇。获评云岭首席技师,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获省部级重大人才奖等人才奖励,先后获得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云南省“最美青工”、全国“最美青工”提名,以及南方电网“十大杰出青年”,南方电网个人二等功、三等功、通报表扬等多项荣誉称号。

  “设备稳、心就安。”他,19年扎根一线,以技立业,坚守匠心,深耕继电保护检修与维护工作,传承工匠精神;他,19年始终保持“零差错”“零事故”,用匠心守护着万家灯火。他,就是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继电保护主网专责朱晓红。

朱晓红在工作现场核实二次安全措施。邱凌霄 摄

  苦练本领精研技能

  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专业,继电保护工作既复杂又精密,在整个复杂大电网中发挥着“稳定器”的重要作用,涉及数以万计的设备、线路、变压器、二次回路等。

  “家庭供电系统的保障,靠的是一根小小的保险丝,而维护庞大电力系统的使用安全,则要依靠继电保护装置的正常工作。”朱晓红用一个生动比喻说明了继电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连续19年“零事故”“零违章”,在外人看来很了不起,可对朱晓红来说,这只是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刚参加工作时,朱晓红正好赶上220千伏三岔变电站技改。这是曲靖供电局的首次开展220千伏电压等级技术改造,技术难度大、无任何可借鉴经验,朱晓红主动承担起最基础也是最辛苦的技术工作——电缆敷设。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白天,他在电缆沟里来回穿梭、剥电缆、配线接线,无数次磨破工作服、穿破工作鞋、手指接线磨出茧子;晚上挑灯钻研技术,修改图纸通宵达旦,问题不解决绝不罢休。

  默默耕耘,练就了他过硬的专业技术,也获得了同事的高度评价,“工作任务不分大小,一律认真完成;工作时间不分昼夜,一律随叫随到;工作环境不分好坏,一律抢在前面。”

朱晓红在推导主变差动保护计算公式。阮松萍 摄

  立足实际 屡破难题

  “瞄准一线痛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19年来,朱晓红守正创新,攻关创新项目30余项,不断破解继电保护工作难题。

  变压器是变电站的“心脏”,“心脏”新投或接线变动,都要进行带负荷测试以确保接线正确。但是带负荷意味着带上高压,几乎就是正常运行状态了,如有接线错误将导致保护动作甚至是烧毁变压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避免这种损失,需要找出一种新的“体检”方法,把检验关口前移,在带负荷测试前消除接线问题。

  说干就干,朱晓红在工作之余开始研究新的变压器“体检”方法。经过5年的不断提升和改进,试验百余次,最终设计出智能变压器接线正确性测试仪,产品顺利通过试验,并取得了4项发明专利授权。

  基于RLC振荡电路的极性测试装置,填补了主变套管电流互感器极性测试的空白;发明无线姿态传感器,让隔离开关装上“眼睛”,为变电站实现“一键顺控”打下坚实基础;设计完全自适应备自投,让备自投装置具有自主判别的“头脑”……创新之路永无止境,执着的“匠心”,让朱晓红成为了切切实实的“行走的发明库”。

朱晓红在调试自行研发的便携式配电自动化模拟断路器。阮松萍 摄

  开拓创新 匠心传承

  朱晓红认为,一个人只能称为“工”,只有传承带出一帮人才,才能称为“匠”。

  2021年,他带领工作室团队搭建了有“变压器”“断路器”“高压线路”、配网终端的配网自动化仿真平台,可以对配网终端进行各种设置,模拟各类配网故障,把一个实实在在的电力系统“搬”进了工作室。经过持续技术升级,迭代成为便携式配电自动化模拟断路器,国内首次实现配网智能终端不停电检修,大大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目前,该成果已完成成果转化,预计可实现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他带领工作室研制基于电子负载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消谐装置,已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项、日本实用新型专利3项,拓宽了工作室成员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工作室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变电站二次回路接线分析装置已调试成功,即将投入现场应用,助力曲靖电网二次系统改造和新投工作。

  作为一直从事继电保护专业的“老师傅”,朱晓红始终坚持培养年轻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做好技艺传承,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在他和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室成员有65人次晋升了技能等级,多人成长为技术、技能专家或班组长,团队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次,“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2次。2023年,所带两名徒弟参加南方电网技能比武分别获个人二等奖、三等奖。

  “实打实解决工作上的难题,才是最好的创新。”朱晓红的创新之路,将继续向前不停步。因为,在他眼中,只有“设备稳、心才安。”

  云南网通讯员 阮松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