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最早的唯物论活动于希腊本土的东边,即小亚细亚沿海一带,这一带当时是一个阶级斗争、民族斗争较为激烈的地区,在这个地区先后产生了米利都(活动于米利都城)学派的哲学和居住于爱非斯城的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二者一致主张说有一个统一的东西,万物由它产生,消灭以后,仍然归于它。它是万物的始基、根源。但它不是精神性的东西,而是某种物质性的东西。
米利都学派有三个代表人物,第一个是泰勒斯(约生于公元前624年),主张“水为万物的根源”,任何东西都有产生与消灭,唯独水是常存的。第二个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西曼德(约生于公元前610年),认为世界万物的始基是物质性的“无限者” ,“无限者”内部蕴藏着冷和热、湿和干对立的两种性质,从而形成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世界。第三个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西米尼(约生于公元前585年),他认为气为万物的始基,气受热稀散就变成火,受冷凝聚就变成水、土和石头。由于气的不断稀散和凝聚,引起自然界的一切变化。继米利都学派之后,另外一个较早的唯物论哲学家是赫拉克利特(约生于公元前530年)。他活动于希腊奴隶制社会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时期,他的思想较多地反映了这种斗争所引起的变化。
赫拉克利特出身于大奴隶主贵族家庭,他的著作保留下来的有大概百来条残篇。做为奴隶主哲学家,他无视群众,认为普通群众与“最优秀的人”即贵族奴隶主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反对“以庸众为师”。他说:“一个人如果是最优秀的人,在我看来就抵得上一万人”。这样,他就把所谓“最优秀的人”与普通群众对立起来了,并且充满了对群众的敌视。赫拉克利特与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一样,力图找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而且也是在特定的物质形态中去找。不过,他把更加灵活、更富于变化特征的“火”,做为万物的本原。用火的燃烧与熄灭,来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生与消灭。他说: “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列宁称赞这段话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世界既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就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他说:“这团活火,就像不愿服侍同一主人的奴隶一样,经常变换。万物由它产生,最后仍变为它。”这就直接反对了上帝创造世界或某种精神力量创造世界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火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他把这个规律称作“logos”。这个“logos”,人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倾刻不能离开它。因为万物都是根据这个“logos”而产生的。
从上述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些自发的,但又十分明确的辩证法思想。赫拉克利特指出:万物皆流,万物皆变。既然火为世界的根源,而火又处在不断地燃烧与熄灭之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不是静止不动的。他把世界比做一条川流不断的河流,并且断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里的流水经常变化,这一大踏入这条流是这样的流水,下一次踏入这条河流时,又会遇见新的流水。他还认为,即使走下同一条河流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新的流水,因此,“我们走下而又不走下同一条河,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恩格斯指出:“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是什么引起事物的流动变化呢?他认为,同一事物中都存在着两个对立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斗争,产生了万事万物。“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香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同时,人们的认识,也是离不开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如果没有那些(非正义)事情,人们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没有疾病,人们就不知道健康的可贵,没有坏事,也显示不出好事。列宁很重视赫拉克利特这一见解,在谈到赫拉克利持这一见解时,特别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动的,由于对立面的斗争,新的事物又是不断地产生的。那么这种变动和产生是不是有规律呢?赫拉克利特认为,这种变动和产生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对立面的转化。他说:“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这就是说,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具有同一性,处于同一体中,因而能够相互转化。列宁指出: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基本规律......是‘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当然,赫拉克利特并未涉及对立面转化的条件。但是,他已懂得转化不是任意的,而是向对立面的转化。因为对立的两方面原来就处于同一体中。如果仅仅承认事物的变动和转化,不承认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就会导向相对主义。在相对主义看来,事物都在流动变化,刚刚对它做出判断,它又变了,原来的判断就不能成立了。这样,人们就不能对任何事物作出任何判断,世界上也就没有真理可言了。而赫拉克利特则与此完全不同。他从对立统一的朴素认识出发,既承认事物的绝对变化, 又承认它的相对稳定。他说:“海水是最纯洁的,又是最不纯洁的:对于鱼,它是能喝的和有益的;对于人,它是不能喝的和有害的。”意思是说,海水是纯洁与不纯洁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要说海水是纯洁的或不纯洁的,要看它所处的具体条件,它同哪一个事物发生联系,不能离开具体条件、具体联系,抽象地提出海水是纯洁的或者不纯洁的。赫拉克利特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的唯物论反映论者。在他看来,认识的对象是外部世界,“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人们是通过感觉来认识外部世界的,“可以看见、听见和学习的东西,是我所喜欢的”。但是,仅凭感觉是不够的,因为“自然喜欢躲藏起来”。一个人如果有了粗鄙的灵魂,即思想方法不正确,“眼睛和耳朵”对于他“乃是最坏的见证”。因此,他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为了寻找真理应该不辞辛苦,“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认识“logos”,即制约现象的内在规律。不过,他并不懂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同时过分强调了理性认识,推崇“天才论”,认为只有“智慧的人”(即奴隶主贵族)才能认识真理,并贬低劳动人民。
从以上看来,古代希腊奴隶制社会最早的唯物论有三个特点:
第一,他们力图用唯物论的观点解释世界,没有用自然以外的力量解释自然,即没有用神或神的变种如“精神”“理念”等解释世界。
第二,他们都把世界看作是永恒运动不断变化的。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寻找这种运动和变化的根源,水、气、火,从形象看来,都是不固定的,经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无限者”也没有“固定性”,而且它内部还存在着引起一切变化的对立的两种性质。
第三,他们企图在多样性中找到统一,只不过有人找到水、有人找到火等。
不过希腊最早的唯物论哲学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自发的。因为他们对世界只有笼统的描述,没有具体的解剖;只有总的看法,没有部分的分析;只有正确的结论,没有科学的根据。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当然,他们还有不少幼稚的、甚至错误的东西,如泰勒斯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灵魂”,并且举例说:“磁石有灵魂,因为它能吸动铁”。这是一种“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赫拉克利特把运动看作是一种循环,火变成万物,万物变成火,自然界的运动像一个圆圈,“在圆圈上起点与终点是重合的”,并且把对立面的“和谐”绝对化,认为“对立造成和谐”,这就离开辩证法,倒退到形而上学去了。此外,他们大都否认实践,否认群众,夸大理性的作用。他们的唯物论观点与辩证法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有原则区別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