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学基础(一)

发布时间:2025-04-24 17:17:09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探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在明确了矛盾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发展原理,认识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发展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哲学角度看,正是在这两种矛盾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力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时,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体现劳动所有权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有其哲学基础,还有其经济学基础。而要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学基础,我们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本质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区别的三个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或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曾经提到:“围绕用立法手段限制工时问题而展开的斗争所以更加激烈,撇开利润贪求者的惊慌不谈,是因为这里的问题涉及一个大的争论,即构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供求规律的盲目统治和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之间的争论。因此,十小时工作法案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际的成功,而且是一个原则的胜利;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面前公开投降了。但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资产的政治经济学还取得了一个更大的胜利。我们说的是合作运动,特别是少数勇敢的‘手’独立创办起来的合作工厂。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32-13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出版)。注意这里马克思两次提到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前一次提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供求规律盲目统治与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的区别。后一次提到的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与资产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合作工厂。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两个本质区别:

  第一是工人阶级的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属于劳动阶级的经济学范围,而西方经济学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围。

  第二是劳动的经济学与财产的经济学的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劳动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活劳动、劳动能力价值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是以财产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生产资料、资产增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由前面两个区别,我们自然会由劳动的经济学必然会过渡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学,由财产的经济学必然过渡到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第三个区别是劳权经济学与产权经济学的区别。

  在这里,我们得到三组关键词:

  第一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组关键词表明了两种经济学在阶级性的区别;

  第二是劳动和财产:这两组关键词表明了两种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

  第三是劳权所有权和资产所有权:这两组关键词表明了两种经济学需要关注的权利性质的区别。

  二,资产阶级经济学性质上是产权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上是劳权经济学

  在现代社会中,现实的生产模式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生产模式:一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一产权私有制模式;一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模式一一劳权公有制模式;还有一种是介于这两种模式之间的产权公有制模式——即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经济模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产者当家做主和按资分配的生产方式,也就是产权私有制模式。它的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生产过程体现的利益要求是资产所有权,企业是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制度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因此,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以资本为基础的范畴与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或资产阶级经济学正是以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的系统性的认识。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性质上属于产权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工人阶级经济学性质上属于劳权经济学。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也就是劳权公有制模式。它的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生产过程体现的利益要求是劳动所有权,企业是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制度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因此,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以工本为基础的范畴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工人阶级经济学正是以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的系统性认识。

  无论我们承认不承认,现实的、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即劳权制度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其生产主体已经由资产所有者转变为劳动所有者;而所体现的权利要求也由资产所有者转变为劳动所有权。因此,适应这种生产主体及利益要求的根本转变,从而适应社会生产方式从资本生产方式到工本生产方式的转变,我们就需要形成能够体现这种新变化和新特点的范畴与理论体系。

  三,为什么说《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为什么说《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是研究劳动者的权利要求及其实现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探讨了劳动者为什么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走向贫困;为什么无产阶级要通过斗争争取解放;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则是探讨为什么劳动者的权利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正因为如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著作的《资本论》不仅全面地、系统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同时《资本论》也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分析框架,为体现劳动所有权,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四,两权经济学对应于现实的两种生产方式

  现代社会事实上既存在着实现按资分配的私有制经济,这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形式,因而适用于产权经济学理论;又存在着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形式,因而我们需要用劳权经济学理论来解读这种新的经济形式。

  劳权,全称为劳动所有权,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要求;产权,全称资产所有权,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要求。两权经济学的依据了两种社会的不同生产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发展要求。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这里的共产主义当作科学社会主义同义词来理解)。活劳动是生产劳动,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是生产资料。在这两句话中,马克思恩格斯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区别,这种区别就是生产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相互关系不同,资本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生产劳动从属于资产增殖的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生产资料从属于劳动者消费需要的满足。

  一种是以资产者为主体的、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与此对应的是产权经济学;一种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体现着劳动所有权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与此对应的是劳权经济学。两权经济学对应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