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医学博士,加拿大医师、医疗创新者、人道主义者。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一.勇敢童年:
1890年3月3日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的格雷文赫斯特小城一个牧师家庭。
白求恩从小勇敢,爱冒险。6岁那年,他独自到离镇很远的多伦多去游玩,走着走着迷路了,但他并不哭。当警察把他送回家,妈妈批评他时,他说:“我想尝尝探险的滋味。”有一次,他带弟弟去爬山,发现一只美丽的蝴蝶,他就追呀追呀,一直追到山顶才抓住,把等在山下的弟弟吓得直哭。8岁时,白求恩捉麻雀,捉苍蝇,捉到后就解剖,学祖父当外科医生。他还是一个游泳能手,10岁就想游过齐治亚海湾。
二.医学专家:
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1923年,白求恩通过了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结核,仍然顽强拼搏,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在自己的身上实验大获成功。其独创的胸外科医术在医学界享有盛名。
1928年初,白求恩成为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期间他发明和改进了12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14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1931年夏,他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了特许专利协议,后者负责全权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这类器械共有22种之多,这些器械在当时处于极为领先的地位。
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
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三.献身革命:
1935年11月,36岁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1936年至1937年他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在医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47岁的白求恩自愿请求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1938年3月31日,48岁,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志愿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和医疗队成员主动要求到抗日最前线去拯救伤病员。
四.战地输血:
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中国在大城市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才能开展。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白求恩的首创,是当时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白求恩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接着推来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第一个献了血。验过血型,白求恩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简易输血器。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靠紧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三通阀门,阀门上联着注射器。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患者体内。大家热烈鼓掌,战地输血在中国军队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第二个病人推来了,白求恩主动躺在了他的身旁不容置否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白求恩因此被群众称赞为“群众血库”。
五.一丝不苟:
一次,白求恩在病房里看到一个小护士给伤员换药,发现药瓶里装的药与药瓶上标签名称不一致,也就是说,药瓶里的药不是应该用的药。
如果药用错了,会出问题的。白求恩严肃地批评了那个小护士,告诉她,做事这样马虎,会出人命的。 白求恩用小刀把瓶子上的标签刮掉,并说:“我们要对同志负责,以后不允许再出现这种情况。” 小护士挨了批评,脸涨得通红,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白求恩心里很生气,但他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说:“请你原谅我脾气不好,可是,做卫生工作不认真,不严格要求不行啊!”事后,白求恩向政委提出,要加强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才能把工作做
六.野战外科:
白求恩到晋察冀后,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建立的正规医院很快毁于鬼子的大扫荡。他面有愧色地对聂司令说:“我过去不了解游击战争的特点,也低估了法西斯强盗的残暴。目前要在敌后建正规化的医院,这种想法不全面。我要搞流动医疗队,哪里有伤员,就到哪里去。”(百年潮 | 聂荣臻的几次落泪:为白求恩、为左权、为边区人民、为周总理2019年12月11日 聂力)
1938年7月初,白求恩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晋察冀卫生学校讲授《野战外科示范课》。刚一上课,白求恩先对护士赵冲说,把“卢沟桥”打开。
“卢沟桥”是白求恩为野战手术而设计的一种桥型木架,搭在马背上,一头装药品,一头装器械。护士把“卢沟桥”搬下来,拿出东西,不一会,手术台、换药台、器械筒、药瓶车、洗手盆等一一就绪,医生、护士、司药、担架员、记录员各就各位,简易手术室就布置好了。下一步是示范伤员进入手术的过程,伤员从门外抬入、搬动、解绷带、检查伤情、换药、包扎或手术都井然有序。第三步是手术室的撤收,全部用品有条不紊地归位,最后把“卢沟桥”驮到马背上。
白求恩大夫说,当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时刻准备上前线。流动医院“卢沟桥”非常适合游击战争的中国山区,及时救治了大批伤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七.老当益壮:
1939年7月间,连续十几天的特大暴雨使唐河水位猛增,泛滥成灾的洪水威胁着河北完县神北村。几名老乡死死地把白求恩抱住,不让他去冒险。白求恩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洪水威胁着卫生学校的安全,上级决定将学校转移到河西岩。白求恩知道后立刻找到学校要求参加了突击队。没有渡船,大家用大笸萝绑在梯子上当运载工具。49岁的白求恩和突击队的小伙子们跳进水中,十人一排,手挽手,一趟一趟来回运送着物资。
八.义薄云天:
1.同甘共苦:
1938年8月,48岁的白求恩抛弃了每月600美元优渥的工资、安逸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共抗日最前线。他和他的医疗队拒绝在延安大后方工作,再三要求到抗日最前线去救护伤病员。于是他们被派到离延安最近的战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白求恩任军区卫生顾问 。他拒绝每月百元生活费,也拒绝与军区最高领导人聂荣臻一样每月五元生活费,与普通八路军战士一样每月一元,一样吃小米咸菜,拒绝吃白米饭。聂荣臻司令员吩咐每顿饭都让伙房给他加菜。专门给他配备的面包师也被他拒绝,为此他跟聂荣臻吵了一架,所有的特殊照顾都被他和他们一一拒绝了。
2.忘我牺牲: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他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公里,亲自做手术 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大批伤员。
“我准备11月份回国一趟,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多筹集点资金,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父亲(聂荣臻)把他的想法报到延安,中央复电同意。”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为一名患头部蜂窝质炎的伤员做手术时,由于掏取碎骨,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感染。紧接着,他又参加了雁宿崖歼灭战和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黄土岭围攻战,在炮火中为大量伤员做手术,病情发作了,他还在忘我地坚持工作,直到战斗结束,才下战场,他的病情已经恶化。1939年11月12日凌晨,他在唐县黄石口村停止了呼吸。终年49岁。
爸爸慢慢放下电话,“一仰身倒在了床上,顿时泪流满面,无声地哭了。他怎么也想不到,白求恩就这样走了,曾几何时,这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外国朋友,和他谈心,和他交流,他们就像兄弟一样,热烈地憧憬打败日本侵略者以后的情景。父亲称赞他的国际主义情怀,他却说,是晋察冀边区感动了他,这里有太好的人民和土地。他笑起来声音爽朗,眉飞色舞,像小孩子……可是,转瞬之间,一切皆成往事,不由让父亲肝肠寸断,悲伤不已。”
聂荣臻颤抖着手,捧读那封遗书:“今天我感觉非常不好——也许我会和你永别了……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贡献……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专为治疗疟疾病患者和极大数目的贫血病者。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平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比沪港贵两倍……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热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
看到他的临终遗言,想起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对边区卫生工作的建树,父亲止不住涌出了热泪。 “白求恩大夫是一个能够让人的灵魂得到净化的人。”“无产阶级最英勇的战士之一和被压迫民族最忠诚的战友”。当有人把一条鸭绒被拿到父亲面前说是白求恩留给他的纪念品时,父亲的悲伤达到了高潮。这床被子白求恩一直使用,上面还留着他的体温和气味。父亲抚摸着那床柔软的鸭绒被,使劲咬着嘴唇,低着头,半天说不出话来。
边区党政军群众,在日军疯狂“扫荡”的间隙,“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后来,还在河北唐县军城村,精心设计修建了白求恩墓。这在当时边区的条件下,可说是最高规格了。毛泽东同志,专门写了《纪念白求恩》的文章。”(《聂荣臻回忆录》P488—489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百年潮 | 聂荣臻的几次落泪:为白求恩、为左权、为边区人民、为周总理2019年12月11日 聂力))
3.情义无价:
1923年秋,33岁的白求恩到英国爱丁堡参加外科医学会会员考试,结识了22岁的英国姑娘法兰西丝。白求恩对法兰西丝一见钟情,很快两人结为伉俪。 一年后,白求恩染上了肺结核。 白求恩对妻子说死神就要来到他的身边,不能把肺病传染给妻子,要和妻子离婚。尽管白求恩反复“动员”,可妻子法兰西丝一再拒绝。白求恩只好硬起心肠向法院递交了离婚申请书。
在生命垂危时,他把遗产一一分给战友们。他也想起了前妻法兰西丝。他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他的离婚妻子拨一笔生活的款子,或是分期给……并要求向她说明,自己十分抱歉,同时也告诉她,自己曾经是很愉快的。
九.天长地久:
1939年12月21日,毛主席也非常动情地写道:“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的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毛主席的另外两篇同一时期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一起在文革期间成了所有中国大陆人都能背诵的“老三篇”。白求恩的名字也因此而家喻户晓。
1984年,聂荣臻元帅《回忆录》用大量篇幅介绍白求恩的感人事迹。
1949年,把白求恩尸骨迁葬到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陵园中仅有的两座雕像是为他和印度医学专家柯棣华大夫立的。他是被中国政府树立雕像的第一位外国人。
石家庄市中山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西侧,花岗石墓基,墓顶为半圆型,墓前有汉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两侧长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动照片。墓前广场有白求恩全身塑像。
以他命名成立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吉林省白求恩医科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以他命名了白求恩医学院。
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纪念堂1976年中加建交,加拿大政府购下了白求恩的父亲在格雷文赫斯特的住宅,将其恢复到1890年白求恩诞生时的样子,又把邻居的白色房子布置成了“白求恩纪念馆”。故居楼下的书房、卧室等都保持19世纪末白求恩生前在此居住时布置,二楼是白求恩事迹展览室。2002年8月,中国血统的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到此,为白求恩的铜像揭幕。白求恩故居被加拿大政府列入加拿大国家文化遗产。
1998年,白求恩被证实接纳入“加拿大医学名人纪念堂”;2004年,加拿大广播公司评选“最伟大的加拿大人”,白求恩被评选为第26位伟人。据纪念馆的讲解员介绍,白求恩之所以赢得加拿大人的崇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钦佩他在征服“死亡”威胁过程中的坚强毅力;二是钦佩他处处为他人服务,为医疗社会化而不懈奋争的崇高精神。
2012年4月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高度评价: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一位对中国人民和加拿大人民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
2014年10月在“纪念白求恩逝世75周年中国加拿大国际论坛”中,人们盛赞:他是一个斗士,是“八路军最老的一位战士”;他是一位医术精湛具有开创性的医学专家,也曾经是一位绝症患者;他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感,也是一位诗人和画家,一位设计师、摄影家和宣传家;他个性极强又情感丰富,脾气暴躁但不失温柔,纯真率性又满怀激情。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