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从“后进”到“先进” 云南祥云张泗营村实现华丽转变

发布时间:2024-12-03 23:08:25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320国道旁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下庄镇张泗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幸福和谐、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曾是全县闻名的“后进村”,通过一年集中整顿、两年巩固提升、三年示范引领,张泗营村实现了从“后进”到“先进”的华丽转变。

  一支队伍,唤醒引领发展组织密码

  张泗营村从“乱”到“治”的转变,实质上是村党总支从“弱”到“强”的蜕变。通过采取两个先进支部结对帮扶一个后进支部等方式,大力实施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年内10个党员活动室全部达到“六有”标准,“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逐渐规范化,两个村民小组党支部被评为“县级示范党支部”。同时,在村组干部和党员中实施“五个一”服务模式:结对帮扶一户困难家庭、认领一项民生实事、管理一片区域、提出一条治理建议、讲述一个榜样故事,不仅增强了村组干部在群众中的信任感,也持续提升了党总支引领发展的能力。

张泗营村党群服务中心

  一张网格,激活基层末梢治理密码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是对近年来张泗营村基层治理成效最好的概括。2022年来,当地先后建成“综治服务中心”“网格化综合服务中心”,调整充实网格员队伍183人,设置党员中心户46户,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室1个,组建治安巡逻队10支、50人,行政村 村民小组 自然村 党员中心户的4级基层治理网格与互助共建、自治群防的联动机制体系全面形成。自2022年起,全村共调解矛盾纠纷48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连续20年,全村无命案、无极端犯罪,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一个试点,解锁人居环境提升密码

  从过去的污水横流到今天的美丽清新,张泗营村的每一位村民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村容村貌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年4月,以周家自然村为试点,通过党员户示范带头,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广“小三格化粪池 污水管网 大三格化粪池 资源化还田利用”集中治理和“小三格化粪池 AA罐 收集池”分散治理两种农村污水处理模式,让农村污水变废为宝。

  2022年以来,张泗营村共向上争取资金2479.34万元,先后完成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普惠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22个,改造小菜园10处、小果园5个、小花园65个,新建村民文体活动广场、文化小公园和王东坡自然村老年活动中心、第3村民小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个清新靓丽、美丽宜居的张泗营村,正源源不断地给村民群众带来满满的幸福。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张泗营村

  一个特色,开启产业培植致富密码

  走进张泗营村“鸵芝林”特色养殖基地,一只只体形硕大的非洲鸵鸟在围栏内悠闲地觅食、踱步。近年来,村党总支依托致富能手,逐步探索出一条“公司+农户”的鸵鸟养殖特色产业发展路子,实行“家庭分散寄养+公司托养回收”,公司还无偿提供技术指导,让农户无忧养殖。目前,全村家庭寄养的商品鸵鸟已超过500只,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增收致富。充分发挥土地平整、交通便利等优势,采取“党支部 合作社 企业 农户”的利益捆绑模式,发展制种玉米600亩、秋豌豆试验示范基地100亩。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图3:党建引领,乡村振兴。.jpg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一个载体,构筑重点群体幸福密码

  悠悠民生事,枝叶总关情。张泗营村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村,外出务工家庭占全村住户的55%。2023年以来,村党总支以实施“馨安工程”为载体,67名镇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农村党员分别与30名“空巢老人”和33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通过精准建立信息台账、实行分片包户帮扶,对“空巢老人”采取助餐、助洁、助购、助医、送药、义诊、助行、助娱等8项帮扶措施,对“留守儿童”开展校内、校外“双包双管”帮扶,从安全、健康、学习、生活、心理5个方面全方位关心关爱“一老一小”。2023年,组织27名“留守儿童”到云南大学、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开展“绿美童真”夏令营活动,在寒暑假期间开设“小小课堂”爱心托管班。在不断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出门、安心上岗。

结对干部跟“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们在一起

  一股新风,吹响乡风文明精神密码

  在张泗营村,一面面“会说话”的墙,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向村民们传播着点点滴滴的文明新风。今年以来,以周家自然村为重点,当地先后打造14面各具特色的文化墙,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清廉村居等内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组微信群、应急广播等为载体,将文明新风“吹”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对客事种类、规模、礼金等进行规范。在村组干部和党员的示范带头下,2024年,全村腾退出土地10余亩,建成祥云县首个林下生态安葬公墓,增加群众耕作收入10万元,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如今的张泗营村,盲目攀比、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正在一天天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提倡勤俭节约、崇尚文明新风,乡村人情味也越来越浓了。

  云南网记者 段芃 通讯员 鲁晓川 李世祖 施竞男 张春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