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泥浆里淘出“金山银山”:东川泥石流赛道的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5-08-14 12:07:37

  原标题:绿水青山带笑颜 | 泥浆里淘出“金山银山”:东川泥石流赛道的经济学

  今年“五一”期间,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暨中国汽车越野拉力锦标赛东川站如约而至。作为全国唯一以泥石流地形为特色的国家级赛事,复杂多变的地形,对车手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赛车性能都是不小的挑战。一名赛车手接受采访时说:“在这里比赛,除了上演速度与激情,你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也能看到人类智慧的闪光。”

  这名车手所说的越野赛道,如今已变成了东川“聚宝盆”——通过泥石流汽车越野赛,东川不仅成功治理了地质灾害,还打造出一条“泥石流经济带”,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暨中国汽车越野拉力锦标赛东川站

  生态治理实践

  倾力打造“越野界的珠穆朗玛峰” 

  位于东川区的小江流域,被称为“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馆”。这里曾因长期矿产开采导致生态恶化,泥石流频发,水土流失严重,输沙量一度占整个金沙江流域的68.5%。“以前这里一到雨季就泥石流泛滥,冲毁农田和村庄,现在却成了赛车手的乐园。”东川区教育体育局体育科科长彭华站在小江岸边,指着蜿蜒的赛道感慨。

  东川的生态逆袭,始于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泥石流治理大会战。20世纪60年代,面对小江流域每年28次泥石流暴发的频率,中国科学院在此设立全国首个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与当地干部群众独创“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鞋子”的立体治理模式——在海拔1600米以上难造林区,用“漏斗底鱼鳞坑”技术解决树苗存活难题;在山腰107条泥石流沟修建258座拦沙坝,仅蒋家沟一地就形成13道阶梯式坝群;在山脚创新“肋坎槽”“V形槽”排导系统,将泥石流约束在固定通道。

  “这些工程既是防灾设施,也是未来赛道的雏形。”东川区泥石流防治研究所负责人指着排导槽解释。

  这场治理攻坚战不仅有工程措施的硬投入,更有制度与科技的软支撑。东川在全省率先推行领导干部离任绿色责任审计制度,将生态修复纳入政绩考核;成立专门的泥石流防治研究所,累计获得9项发明专利,制定的《干热河谷新银合欢造林技术规程》成为云南省地方标准。位于蒋家沟的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更成为国际上观测历史最长、设备最完善的山地灾害研究平台,2024年启用的“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为全球泥石流防治提供了“中国智慧”。

  数十年持续攻坚换来了显著成效:全区年均泥石流发生次数从上世纪90年代前的28次降至不足1次,水土流失面积较2000年减少近30%,小江输入金沙江的泥沙量降至最高峰时的25.3%,相当于每年为长江减淤400万吨。曾经沟壑纵横的土地上,29.8万亩荒山变身林地,森林覆盖率“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89个百分点,东川区林业局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东川层峦叠嶂的山川重新披上绿衣,不仅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东川农文旅转型之路提供了生态支撑。科学家们发现,泥石流冲刷形成的独特地貌,恰是天然的越野赛道。  

  2004年,东川举办首届泥石流汽车越野赛。当时仅有27辆车参赛,赛道也较为简陋,但赛事让外界看到了东川泥石流地貌的独特价值。18年过去,东川泥石流越野赛已升级为国际赛事,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地区的顶尖车队,成为全国三大越野赛事之一。

  “这条赛道最大的特点就是‘永不重复’。”彭华介绍,“泥石流的冲刷每年都会改变地形,车手们每一次挑战都是全新的体验。”国际汽联的专家考察后认定,这是全球唯一将地质灾害治理与极限运动相结合的赛道,堪称“越野界的珠穆朗玛峰”。

  泥石流上的经济学

  且看赛事如何带火一座城

  今年“五一”,为期5天的“速度与激情”盛宴不仅点燃了泥石流赛道,更引爆了东川全域文旅消费的热潮。以赛事为引擎,东川跑出文体旅融合发展“加速度”。据统计,赛事期间东川餐饮、住宿、出租车等行业均迎来客流高峰,营业额同比翻番,“东川大集”单日客流超2万人次、销售额突破10万元,展现了“体育 文旅”深度融合的强大经济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赛事被纳入“跟着赛事去旅行 畅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2025年云南省“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目录。这一特色品牌赛事已成为一次生动的城市形象展示,实现“一场赛”撬动一座城,以品牌赛事赋能城市发展。

  东川区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赛事IP,东川打造了“春赛道、夏红土、秋丰收、冬温泉”的全季旅游模式。2024年全年,东川区累计接待游客435.86万人次,同比增长20.29%;实现旅游总花费42.1亿元,同比增长16.67%。

  东川区主要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赛事经济已成为东川区城市转型的关键抓手:“19年前,东川因资源枯竭陷入困境;如今,我们通过‘泥石流赛道’这张名片,让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1000人增至3万人,2024年旅游花费突破40亿元。”未来,东川将深化“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建设,规划建设赛车主题商业街、泥石流越野体验基地,推动“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 

  在赛道沿线的阿旺镇,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民宿、农家乐遍地开花。彝族村民张美花说:“去年比赛期间,我家小院住了60多个工作人员,收入比种地高多了。”据初步统计,赛事直接带动消费超8000万元,间接拉动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产业链,受益农户超过2000户。

  特色农业借势“出圈”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东川干热河谷气候适合种植早熟果蔬,但过去因交通不便,种出的优质农产品却卖不出好价钱。如今,借助赛事流量,东川面条、东川大洋芋、早春桃等优质农产品销售火爆。

  “以前我们的桃子、西瓜都要拉到昆明卖,现在游客直接来地头抢购。”拖布卡镇的果农刘荣津笑着说。当地政府还推出“东川大集”,让农特产品与赛事、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体育 农业 文旅”的新业态。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东川曾因铜矿枯竭陷入发展困境。如今,泥石流治理中产生的河沙、矿渣等“废料”被加工成建材,形成了年产值26.8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云南中洲海绵公司利用尾矿生产海绵城市建材,年产值超3亿元。

  “东川区充分利用岩石裸露、不宜耕种的荒山,建成光伏电站,发展清洁新能源,光伏产业呈井喷式发展。我们正在建设新能源产业链,未来东川不仅是越野胜地,还是绿色能源基地。”东川区工信局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区已建成光伏和风电项目20个,总投资超58亿元。

  东川的蜕变,不仅在于赛事本身的成功,更在于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林科院生态专家吴教授指出,东川的独特之处在于,将防灾工程与体育产业结合,既稳定了地质灾害点,又创造了经济价值。

  东川的“两山”故事证明,只要找到科学的转化路径,哪怕是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能变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未来,东川将继续探索“生态 体育 产业”的融合模式,让这条“泥石流经济带”焕发更大生机,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更多“东川方案”。(全媒体记者:伏立群/文 李浩/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