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屋檐下悬挂的腊火腿,到现代化车间里封装的即食火腿片,从山坡上欢腾的猪群到文旅园区里的美食体验,在滇东高原的曲靖市富源县,一条以“大河乌猪”为核心的产业链,正沿着“规模化、品牌化、高附加值”的轨迹蓬勃生长。
在这背后,都有电流持续奔涌的声音——南方电网云南曲靖富源供电局用可靠的电力和温暖的服务,为这份“乌金”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振兴动能。
富源县某大型乌猪养殖场,仔猪们在暖灯下挤成一团。“以前最怕突然断电,冬天保温灯一灭,小家伙们挨冻,存活率就得掉一截。”养殖场负责人李建国望着监控屏幕上平稳跳动的温湿度数字,语气里满是踏实,“现在供电局的人比我们还上心,定期来检查线路,遇上用电高峰,党员服务队带着工具包就上门了,线路、设备都给查得明明白白。”
规模化养殖的“智能密码”,藏在每一度电里。养殖场的恒温系统、自动喂料机的定时运转、环境检测设备的持续工作,都离不开稳定的电力“托底”。为了筑牢养殖环节的“电力底盘”,富源供电局主动靠前服务,优化电网布局,精准增设专用变压器,并推广智能电表远程监测技术,与辖区养殖户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让电流的脉搏在云端也能实时感知。
养殖是产业链的源头,而将优质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加工环节,则是产业腾飞的关键引擎。富源县依托大河乌猪的天然禀赋,匠心打造了火腿腌制、火腿酱、火腿片等系列深加工产品,香飘省内外。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风干,现代化的控温控湿发酵车间,正赋予富源火腿更稳定的品质和更高的效率。
走进某火腿加工企业的发酵车间,悬挂的火腿正经历着时间的淬炼。“以前做火腿全靠‘看天吃饭’,阴雨天怕发霉,太干燥又怕脱水。”企业负责人指着电子屏说,“现在有了电控发酵系统,温湿度精准,电力一给足,火腿的风味和安全都有了准头,生产周期还缩短了。”
在即食火腿生产线,自动化切片机、真空包装机、高温灭菌设备连成一条流水线。这场“车间革命”,电力是关键推手。为了满足加工企业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富源供电局对生产线提供定制化用电方案,确保加工企业“开足马力”时电力不“掉链子”。同时,积极推广电能替代技术,引导企业采用电烘干、电杀菌等清洁环保工艺,逐步减少对柴火、煤炭的依赖,让“绿色制造”的理念在火腿飘香中悄然践行。
富源县的乌猪产业版图并未止步于养殖与加工,更积极探索“乌猪 文旅”的融合新路。精心打造的乌猪美食文化园,集美食体验、文化展示、休闲观光于一体,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地标。在这里,游客可以透过明净的玻璃,参观现代化火腿加工车间的神奇;在体验工坊,亲手尝试火腿切片、调配特色火腿酱的乐趣;在飘香的特色餐厅,大快朵颐乌猪火腿火锅、酥脆可口的酥肉、风味十足的腊味拼盘,让味蕾沉醉于高原的馈赠。
“文旅项目靠的就是‘烟火气’,而烟火气的背后,是电力给的底气。”某文旅项目负责人表示。针对旅游景区和餐饮集中区,富源供电局实施双回路供电改造,并配备智能监测系统,确保即使在节假日客流高峰,灯光依然璀璨,美食依旧飘香,游客的欢声笑语在可靠的电力保障下尽情回荡。
如今的富源,“大河乌猪”已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成了农民增收的“金钥匙”。而这一切的背后,电网正跟着产业的脚步持续“生长”——持续优化电网结构,提升供电可靠性,探索“智慧用电 能效服务”新模式,助力乌猪产业向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电是产业的‘血脉’,我们要做最贴心的‘护脉人’。”富源供电局负责人的话里满是坚定。
当电流穿过滇东的山岗,流过养殖场的设备、加工车间的管道、文旅园区的灯盏,不仅点亮了富源乌猪的品牌之路,更暖了乡村振兴的万家灯火。在这片土地上,“乌金”与“电力”的相遇,正书写着一个关于奋斗与收获的温暖故事。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陈小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