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消费驱动应超越单纯刺激模式,寻求更平衡的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1 20:51:27

补齐消费短板是当前经济不可或缺的助推力。

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物价水平数据:7月CPI同比增长0,前值为0.1%,其中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7月PPI同比增长-3.6%,前值-3.6%。

最新的CPI尽管同比有所回落,但受学生假期效应等影响,环比出现0.4%的增长,经济延续边际改善态势。PPI同比与上月持平,环比降幅有所缓和,反映最近反内卷行动成效显现。

物价是经济的测温计。“两新”等刺激政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是有数据体现的,但其可持续性压力也很明显,这正在引发市场分歧。有专家表示不存在“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有学者称,刺激消费对经济助长的效应不明显。

消费本质是一个共择过程,这使得消费驱动不如投资拉动那样立竿见影,因为消费不是简单地通过刺激就可改变人们的预期和偏好,刺激性消费政策若无法改变人们对消费与储蓄的相对价格变化,就很难推动人们的需求弹性改变。

正因此,经济刺激性政策几乎很少在消费侧发力。毕竟,消费刺激的力度,不一定能推动政策刺激方向与具体消费者的边际偏好方向一致,只有政策制定者与消费者产生合力,消费刺激的乘数效应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因此,从凯恩斯主义的行动逻辑上,消费驱动从来就不是经济增长方式,在消费侧刺激,手段与目的难以构建起直接的线性关系,消费刺激存在政策制定者不能掌控的因素。

最新宏观经济数据再次警示,单纯地通过刺激消费的政策,并不能真正让消费者基于偏好满足而进行消费,因此也就难以真正有效改变消费者偏好和需求弹性,政策刺激的结果是把未来的消费前移,但并没增加最终消费需求总量,最终也容易加大未来的有效需求不足压力。

这是因为,若市场主体收入结构、对未来收入和工作的安全感等没变化,抑或容易产生不稳定担忧等,引导需求弹性变化的消费者心理账户结构不仅没有产生对即期消费的偏好,而且甚至可能会产生明显的损失规避效应。

为此,巩固经济企稳向好趋势,不是回归到投资驱动的传统轨道,也不是继续刺激消费,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消费与储蓄的相对价格,从而改变人们的需求弹性,真正营造一个消费友好型制度环境。

这需通过社保福利改革,稳定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预期。当务之急是迅速启动社保医保等改革,为人们提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足信承诺。为此可考虑推动社保费改税改革、继续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等。同时,要加快国有资产充实社保的力度和规模,将国企改革与社保改革联动,解决社保缺口问题。

社保体系查漏补缺式的改革,将切切实实改变经济社会的需求弹性,改变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心理账户分布结构,推动人们对消费和储蓄相对价格的改变。这也将发挥消费的乘数效应,且消费偏好将丰富市场信息,使企业家能方便捕捉到市场需求结构,进行创新投资。

当前还需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真正向市场放手和放权。创新发展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相互博弈出现的类似生物学的涌现现象,这种涌现是通过市场主体在自由市场的相互交流和纠缠产生的。通过适度的放手和放权,给市场更多自由空间,投资收益率才能得到边际改善,更多的经济福祉通过个人可支配收入带动下的消费进入经济循环,经济才能真正产生内稳性,向上生长。

这些将极大改变经济的需求弹性,让消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中国的大国经济吸引力和巨大试错容错能力,才能推动市场主体不断为未来寻找各种可能性。

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消费是经济的稳定器,这要求各方摒弃工具化的功利性评判。当前应当适度走出刺激范式,用经济社会治理的生态,为经济筑底支撑性的发展框架,政府要真正回归到以公共服务为主的治理轨道,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由此,万千市场主体合作博弈将涌现出群体智慧,推动经济拾阶而上。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