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为农业现代化装上“中国芯”

发布时间:2025-08-11 08:11:27

原标题:为农业现代化装上“中国芯”

□本报记者 樊雪婧

夏日的中原大地,麦浪翻滚过后,瓜田藤蔓正盛,绿壳蛋也正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作为河南农业领域的领军高校,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多年来深耕种质资源研究,用实验室的坚守和田垄上的探索,为农业现代化装上“中国芯”。

坚守,耐住“十年磨一剑”的寂寞。

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需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漫长过程。酷暑寒冬,试验田里筛选单株的弯腰身影,投射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农业“芯片”的研发,从来没有“速成班”,唯有沉下心来,才能育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品种。

创新,架起“实验室到田间”的桥梁。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这是科研团队的共识。在西瓜育种中,他们不仅关注甜度,更盯着“省人工”“轻简化栽培”这些农户最关注的问题;培育地方鸡品种时,既保留肉质风味,又通过基因筛选提高产蛋率,让养殖户真正得实惠。这种“需求导向”的创新,让实验室里的成果不再是“纸上谈兵”。

更可贵的是,科研团队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他们常年泡在大田里,手把手教农民看苗管理;科研人员当起“翻译官”,把基因测序、分子标记这些专业术语,变成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土办法”,让技术真正赋能生产。

突破,攥紧“自己的种子”不松手。

河南是农业大省,小麦、西瓜、地方鸡都是响当当的“豫字号”招牌。但在多年前,部分品种的核心种质依赖引进,就像“卡脖子”的短板。河南农业大学的探索,正是要把这个短板补长。

农业竞争的根本是种质竞争,只有攥紧“自己的种子”,才能在农业现代化的赛道上跑得稳、跑得远。

站在新起点上,学校的试验田里,新一季的小麦正在育种圃里萌芽,新选育的西瓜品种即将进入大田试验,地方鸡的基因测序又有了新发现。这些微小的变化,正在汇聚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