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用墨之趣

发布时间:2025-08-11 02:11:03

原标题:用墨之趣

墨是传统书画的重要表现材料,黑而润,凝而流,干而固。不少文人雅士通过对笔与墨的巧妙运用,造就众多流传千古的艺术佳作。

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的丰富变化,赋予画面万千气象和深厚内涵。我认识一位老画师,以一方砚台、一支毛笔,在素绢上勾勒出层峦叠嶂。浓墨之处犹如深夜,淡墨之处恍若轻烟,枯笔勾勒似老树虬枝,湿笔渲染则生机勃勃,令人叹为观止。

墨迹之妙,在于其不可复制。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苏东坡的《寒食帖》等,皆是一时兴起,挥毫而就。墨色随书家情绪的起伏而变化,浓淡润燥皆为心境。后人临摹追仿,终究难得其神。历代画家同样将情思融入墨色,让每一笔都成为内心世界的延伸。五代徐熙以落墨法抒写胸中逸气,其《雪竹图》远看写意潇洒,近观细致入微,染墨留白,浓淡相生。近代黄宾虹用墨清而见厚、黑而发亮,其《蜀中山水》以渍墨写之,浑厚华滋,展山川气韵与生命哲思。“墨法即心法”,中国书画中的墨韵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法呈现,而是创作者以心灵与万物对话的产物。

用墨之趣,既在舐毫吮墨,也在静心研墨。幼时习字,先生赠我一方石砚与半锭松烟墨。墨砚皆硬,加水细细研磨,需耗费诸多力气。那时只觉这是件苦差事,常常偷工减料,致使墨汁稀薄如水,书写时便洇开一片,因此没少挨先生的责骂。后来年岁渐长,我方明白研墨实乃一种修行,需手腕用力均匀,心境平和,才能研出浓淡相宜、不滞不浮之墨。是故,人研墨时,墨亦研人。

如今,我偶尔也习字以自娱,只为追求那一份内心的宁静。研墨时,聆听墨与砚相磨的沙沙声;运笔时,细赏墨色在宣纸上缓缓晕开。一笔一画间,烦恼忧愁暂忘,心神渐渐清明。墨之于我,已非单纯的书写工具,而是一位老友,给予我内心的慰藉。

墨迹终会褪色,文化记忆却能代代相传。那些承载着思想与情感的墨迹,终在时光长河中沉淀为精神的河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0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张宏宇)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