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读书改变命运”成为谎言,我们拼死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10 15:17:31

有位朋友问了一个特别戳心的问题:既然毕业就可能失业,那我们拼死拼活地读书,到底图个啥?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也好得让人有点心慌。

因为它太真实,也太敏感了。

其实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整个社会对毕业生的“劝告”,风向一直在变,或者说,一直在“降级”。

最开始是说,“别只盯着北上广,二三线城市也挺好”;

后来风向变成了,“要敢于创业,勇于创新”;

再后来,官媒下场讨论“脱不下的长衫”,话里话外让你放下身段;

直到最近,我们听到了“建议有条件的可以先啃老三年”这种声音。

这宣传口径的改变,让我想起了下图。

你看,不光是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年轻人感到迷茫,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大家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青年就业,是个世界性难题。

所以,也别指望我这篇文章能开出什么灵丹妙药。

我只是想和你一起,不回避、不美化地,看清我们到底身处一个怎样的环境。

毕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永远是敢于正视问题,哪怕我们暂时还无力解决。

想聊明白这事儿,你得先感受一下我们面对的是什么。

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好像是这些年的毕业生人数太多了。

2019年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都超过800万,到2022年直接破了千万大关,今年更是冲到了1222万。

老板那句“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是不是感觉就在耳边嗡嗡作响?

每年新闻标题都在喊“史上最难就业季”,结果年年都是“更难”。

所以,当你觉得已经糟透了的时候,不妨“乐观”一点,因为明年可能比今年还要难。

这种“人挤人”的状况会持续多久?

我猜,至少要等到2017年出生的那批孩子大学毕业,也就是2040年左右,才可能稍微松口气。

还记得初中地理课本上写的“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吗?

当年你在试卷上写下“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时,哪里会想到,笔下的每一个字,写的竟然就是未来的自己。

一边是整个社会经济踩下了刹车,进入中低速增长;

另一边,是二十年前那一波婴儿潮里的孩子们,正源源不断地走出校门。

这就像一颗迟到了二十年的子弹,悄无声息,正中我们这一代人的眉心。

人一多,必然带来的就是学历的贬值。

知乎上有位研究人口的大佬“古都闲云”做过一张表,把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受教育程度放在一起。

结果一目了然:

第一,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本专科),在同龄人里占比已经快到七成了。

上大学,几乎成了年轻人的“基础款”:读了不一定怎样,但不读是真不行。

第二,学历贬值的速度,越来越快。

学历贬值的速度快到什么程度?

今天一个本科新生的稀有度,大概只相当于1993年的一个高中生。

如果把社会比作一列火车,以前,车厢里空荡荡的,一张文凭就等于一张卧铺票。

而现在,这张文凭更像是一张“进站票”。

你挤上了车,但车上有没有你的座儿,是软卧还是一路站到终点,全看你自己的本事和运气了。

本科文凭不香了,大家自然会往上卷,去读研究生。

我之前就写过,现在很多高校,大一新生刚入学,就开“考研动员大会”,把考研描绘成唯一的出路。

学校的说法很漂亮:这是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增加,我们是顺应时代发展。

这种把丧事喜办的腔调,听着是不是还挺耳熟?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这问题不好直接回答,我给你讲个“笑话”吧。

有部很老的英剧叫《是,首相》,讽刺喜剧的巅峰。

里面有一段对话,放到今天看,依然堪称经典。

首相吐槽说,教育系统太烂了,让孩子们在学校里浪费时间学些没用的东西。

他的顾问汉弗莱怎么说?

他说:“首相,我们提高毕业年龄,不是为了让他们学到更多,是为了把年轻人挡在就业市场外面,这样失业率数据才好看。”

这个笑话可能不太好笑,但我们大学扩招的源头,确实和这事儿沾边。

1998年,为了应对下岗潮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提振内需,专家提出了扩招的建议。

大学,从那时起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先把年轻人存起来。

放到现在,专升本、考研、考公,本质上都是这个“蓄水池”的一部分。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现在很多大学里,在校研究生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本科生。

前不久智联一份报告显示,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士博士,拿到offer的比例,竟然比他们学校的本科生还低。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在现在的环境下,如果你读研只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特别是家里条件一般的话,这可能真不是个好选择。

当然,你要是能考上顶尖名校,那别犹豫,赶紧去。

但如果只是个二三流学校的研究生,你图什么呢?

难道是真的热爱做研究吗?

更多的人,只是想用一个研究生学历,去换一个“高价的饭碗”。

但现实很可能是,等你多花了两三年时间和金钱出来,发现饭碗还是那么难找,而且竞争对手的门槛也跟着水涨船高了。

我们普通人必须想明白一件事:教育既是投资,也是一种消费。

投资,是希望提升自己的生产力。

但现在的高等教育,花了国家和家庭巨大的资源,产出的却未必是市场需要的人才,反而加剧了内卷的氛围。

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和宝贵青春去“补贴”这个系统,多少有点过于慷慨了。

这就引出了青年就业问题最核心的那个词——结构性失业。

以前我们说这个词,指的是大学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教的东西早就过时了。

大家都别装外宾,想想你的大学,是不是还有老师在念82年的PPT?

市场都迭代好几轮了,学校还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样。

这种教育下,学生能有点用,全靠自己有追求、肯折腾。

但现在,“结构性失业”变得更拧巴了:一边是好工作的岗位太少,另一边是年轻人不愿意再“将就”那些低薪工作。

当高等教育普及到半数青年都能上大学时,社会根本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光鲜的白领职位。

能有想想看,社会上哪能有超过一半的岗位都是大家期待的 “好工作”?

能有 20%、30% 就不错了。

就像是之前中核简历爆出来的那个残酷真相:120万份简历,而招聘岗位只有1730多个。

而且要知道,需要找工作的不只是这1200多万大学生,还有初中、中专、高中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几百万人。

这就导致现在高校招聘会上出现了一些让大学生觉得“被冒犯”的岗位:比如有的一本院校招聘会,居然摆着餐厅服务员、KTV服务员的招聘信息。

招聘方也直接:岗位就这么多,工资两三千、三五千,你来就来,不来拉倒。

咱就是说,以前看《读者》《意林》,总说国外发达是因为劳动力素质高,连环卫工都是本科、酒店服务员是硕士,

现在才明白,这背后其实是高学历人群不得不向基础岗位流动的现实。

一边是大学文凭前所未有地普及,另一边是各行各业过了狂飙猛进的黄金十年,进入平台期。

如果你拿过去那十年(2005-2015)作为“好工作”的标准,那我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工作都不会再那么“好”了。

读完大学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会成为常态。

慢慢地,找不到工作本身,或许也会成为一种常态。

我们可能不得不接受一个“部分青年选择不就业”的社会现实。

而这里面最麻烦的,是那些长期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

这不只是没收入的问题,更要命的是,等他们晃荡几年到了二十七八、三十岁,既没有积累下安身立命的技能,也没有职场经验。

时间没能变成复利,反而成了负债。

到了中年,他们拿什么去和更年轻、更能拼的一代竞争?

说句不好听的,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人生需要一条轨道推着走。

如果被抛在了旷野上,跑着跑着,就真的会迷路了。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既然轨道随时可能消失,我们拼死拼活地读书,到底图个啥?

如果答案仍然是为了那张通往“好工作”的卧铺票,那我们注定会失望。

因为我们亲眼所见,这趟列车不仅超载,而且轨道本身也在锈蚀。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残酷但清醒的现实:教育的价值,已经从“保证我们进入一个更好的社会阶层”,悄然转变为“武装我们对抗一个下沉的世界”。

它不再是通往山顶的缆车,而是你在泥石流中赖以求生的那根绳索。

因此,读书图的,不再是那张虚幻的“文凭”或“饭碗”,而是三样东西:

第一,图的是分辨力。

在一个人人都在贩卖焦虑、真假信息满天飞的时代,你能看清脚下的路,分得清哪些是真实的危机,哪些是人为制造的恐慌,不至于在人云亦云中耗尽心力。

第二,图的是定价权。

当所有人都被卷入“学历-工作”的单一评价体系时,你能否通过持续学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把“标尺”,锚定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在别人的赛道上被活活挤死。

你能否创造一个系统无法轻易定价的自己?

而最核心的,是第三点。

图的是“认知自救”的能力。

当外部的确定性全面崩塌,当社会的“标准答案”不再奏效,读书,是为了构建一个强大而自洽的内心世界。

这个世界,能让你在没有路的时候,自己走出一条路;

能在风雨飘摇的时候,给你一个精神上的锚点,让你不至于被时代的洪流彻底吞噬。

一言以蔽之:读书,不再是为了让你在火车上抢到一个座位,而是为了让你在火车脱轨时,成为那个知道如何自救,甚至能带领别人走出残骸的人。

它图的,是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里,给你最后一点,也是最硬核的确定性——你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