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张城 | 革命者之心性——以毛泽东论鲁迅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9 18:17:10

内容提要

摘要:中华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中国悠久深厚的经史文明传统面对近代以来危机与变局的历史时刻的自然呈现。作为一名革命战士,鲁迅对章太炎晚年转向学术研究并不认同,主张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对鲁迅评价很高,认为鲁迅之所以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在于中国革命史中而非学术史上。毛泽东对鲁迅革命精神的论述,带有夫子自道,时刻勉励自己像鲁迅那样始终保持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做一名永远的革命者。

关键词毛泽东;鲁迅;革命者;革命精神;革命战士

原文出处:张城. 革命者之心性——以毛泽东论鲁迅为中心 [J]. 毛泽东研究,2025,66(3): 37-46.

作者简介

张城,男,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宪法·序言》开篇即言:“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12月,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的分析中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中华民族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有其内生性的理论渊源与历史传承,也与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史研究传统紧密相连。正如周予同所言,中国革命思想的萌芽,“由于少数青年之情感的冒险;而指导这少数青年从事革命之学术思想,则又不是出发于美国独立与法国革命的理论,而是出发于中国固有的常州经今文学派与浙东史学派的学术”。可以说,中国革命精神本身即是悠久深厚的中国经史文明传统在面对近代以来危机与变局的历史时刻之自然呈现。

一、作为革命战士的鲁迅

1936年 10 月临终前,鲁迅写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对其师章太炎的革命实践作了极高评价:“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鲁迅认为章太炎的主要身份并非学者,而是革命家,他的一生是作为战士战斗的一生,并言“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令鲁迅痛惜的是:“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

章太炎从革命者转变为学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其并非现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上的革命者(更无论无产阶级革命者),而是一个深受浙东史学夷夏观念影响的民族主义意义上的革命者。他说:“吾侪所志,在光复中国而已。光复者,义所任、情所迫也。光复以后,复设共和政府,则不得已而为之也,非义所任、情所迫也。”即他认为光复事业是“义所任、情所迫”,民主共和则“非义所任、非情所迫”。辛亥革命后,章太炎逐渐退出革命阵营。在他看来,创立之初属于秘密组织的同盟会是典型的“革命党”,与西方现代议会制基础上的“政党”有较大区别,只有消除具有破坏性意义上的“革命党”,才能真正进入“选举政党”。由此,章太炎认为“革命党”以推翻旧政权为使命,现清帝国已被推翻,任务已经完成,“革命党”及其附属之革命精神即可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章太炎的这个转变,作为其门生的鲁迅亦不认同。他甚至主张把前者从“宁静的学者”中拯救出来,塑造其“有学问的革命家”身份。鲁迅受章太炎影响甚深,为何此时对其产生了不同看法?侯外庐认为,这需要从鲁迅思想本身来分析。他认为,在反对传统、提倡个性方面,鲁迅早期的个性主义精神与章太炎甚为相似,但在目睹辛亥革命后“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后,鲁迅与章太炎逐渐产生分歧。“鲁迅不同于章太炎者,在其后期的转变。当无产阶级登上中国民主革命领导地位时,鲁迅在新的阶级身上看到了革命的新前景和新希望,他与时俱进,抛弃了个性主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转变成无产阶级的战士。章太炎则在袁世凯称帝后不久就逐渐消沉了、退匿了,‘弃俗就真’,陷入唯心主义,随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结束了他思想的生命力。”鲁迅正是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在思想上转变成为无产阶级战士后,对思想仍停留于原地的老师章太炎产生了不同看法。

也正是由于对章太炎革命精神不彻底的这种不认同,鲁迅高度赞扬孙中山革命到底的精神。鲁迅认为,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始终坚持革命,是一位彻底的革命战士。“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并进而强调:“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鲁迅高度赞扬革命者的崇高人格与斗争精神。在一篇题为《战士与苍蝇》的文章中,鲁迅用辛辣锐利的语言表达了对“战士”的崇敬和对“苍蝇”的鄙薄,“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在不久后的另一篇文章中,鲁迅明确指出了战士和苍蝇隐喻的深意:“所谓战士者,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国元年前后殉国而反受奴才们讥笑糟蹋的先烈;苍蝇则当然是指奴才们。”鲁迅深知,在日趋崩溃向下沉沦的中国,亟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不断造就革命新人,“永远带领着新的革命者前行,一同努力于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鲁迅惜其师章太炎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欣赏作为“永远的革命者”的孙中山。也许,鲁迅是以其师章太炎为例,时刻警醒自己在革命事业中切勿半途而废,同时他更以孙中山为榜样,鞭策自己成为“永远的革命者”。其实于斯二者,鲁迅看到的是他自己。

与鲁迅一样,毛泽东虽然对于晚年保守的章太炎不甚认同,但对于青年章太炎的革命精神甚为欣赏。据毛泽东的资料管理员回忆,毛泽东先后4 次要过章太炎的《驳康有为书》和有关“苏报案”的材料,对章太炎英勇的革命精神和笔锋犀利的文字,甚为赞佩。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到章太炎,认为章太炎之所以坐班房,就是因为他写了一篇文章,叫《驳康有为书》,并认为这篇文章值得一看,如其中有两句“载湉小丑,不辨菽麦”,直接骂了皇帝。这个时候章太炎年纪还不大,大概三十几岁。

二、毛泽东论鲁迅的革命精神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与鲁迅看重其师章太炎“革命家”而非“学问家”的身份一样,毛泽东所看重的鲁迅,亦是作为革命家的鲁迅。他曾说:“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对鲁迅进行了集中论述,盛赞其革命精神:“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甚至以鲁迅的诗为全党的座右铭:“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37 年 10月,在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鲁迅》的讲话,对鲁迅作了精辟集中的论述,指出鲁迅所具有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尤其指出鲁迅“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有些不彻底的革命者起初是参加斗争的,后来就‘开小差’了。……最初大家都是左的,革命的,及到压迫来了,马上有人变节”,而鲁迅“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丝毫不妥协,他具备坚决的心”。

鲁迅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在毛泽东看来,“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甚至直接坦承:“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尤为毛泽东所看重的,就是鲁迅那彻底革命之精神,皆因他及少数人在革命的道路上毫无畏惧,没有被敌人血淋淋的屠刀所吓倒,没有在反动派的恫吓声中止步不前,而是坚持彻底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

如此看重鲁迅革命精神的毛泽东,却直至 1936年鲁迅逝世,都始终未能与其谋面。但两人确是“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晚年的鲁迅对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甚为钦佩。在得知红军完成长征东渡黄河对日作战时,鲁迅当即与茅盾联名致信红军表示祝贺:“英勇的红军将领们和士兵们!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的更大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遇到热烈的拥护和欢迎!”特别是在病重去世前夕回答托派组织的信中,鲁迅极力赞扬毛泽东所提“各派联合一致抗日”之主张,并极力支持毛泽东基于中国革命实践之理论,“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在鲁迅心中,毛泽东早已是其革命同志,甚至在冯雪峰和他谈及毛泽东和他领导的红军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时,鲁迅自然地流露出了一种亲切的微笑,用“M”来代称毛泽东,并说:“我想,我做一个小兵是还胜任的,用笔。”在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旗帜下,鲁迅甘愿做一名用笔冲锋陷阵的战士。

毛泽东为何如此看重鲁迅,并高度评价其革命精神?在笔者看来,这可能是“夫子自道”,即毛泽东从鲁迅身上看到了他自己。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在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曾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晚年他更自述:“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毛泽东对鲁迅的论述从之前的“我们”即共产党人,变成了“我”即他自己,更加明确了他和鲁迅的革命精神关系。直到晚年,毛泽东还多次阅读鲁迅著作,在《鲁迅全集》线装大字本部分册的封面上亲笔写了“1975.8再阅”字样。1976年,毛泽东强调:“我建议一二年内读点哲学,读点鲁迅。”

毛泽东为何这样推崇鲁迅?他们何以能这样“心有灵犀”?这或许可以从他们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评价中觅得答案。与鲁迅视孙中山是一位“永远的革命者”类似,毛泽东对孙中山的革命精神评价极高:“孙先生的伟大,还在他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毅力与革命精神,没有这种毅力,没有这种精神,他的主义与政策是不能实现的。”由此可见,毛泽东之所以与鲁迅心灵相通,就在于他和鲁迅一样坚持革命精神的彻底性,不允许在伟大的革命之路上止步不前。1940年,在给吴玉章的寿辰祝词中,毛泽东夸赞吴老道:“我们要学习他的各方面的好处,但特别要学习他对于革命的坚持性。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一件事,这是我们党的光荣,这是中国革命的光荣。”这种一以贯之的彻底革命精神以何作为支撑?对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与作为文学家的鲁迅而言,二者同样都具备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有积极的、革命的浪漫主义,也有消极的、复古的浪漫主义。有些人每每望文生义,鄙视浪漫主义,以为浪漫主义就是风花雪月哥哥妹妹的东西。殊不知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精神是不满现状,用一种革命的热情憧憬将来,这种思潮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进步作用。一种艺术作品如果只是单纯地记述现状,而没有对将来的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们前进。在现状中看出缺点,同时看出将来的光明和希望,这才是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有这样的精神。”上述这段既精辟又辩证的重要讲话,并非泛泛之论,而是毛泽东有意为之,演讲的地点正是鲁迅艺术学院。可见,毛泽东把自己与鲁迅都视为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作为彻底革命者的毛泽东,时刻警惕着革命止步论,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须如鲁迅一般做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将革命进行到底。在一篇写于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决定中,毛泽东鲜明指出:“在多数情形下,一个伟大的斗争过程,其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的领导骨干,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同一的;必须不断地提拔在斗争中产生的积极分子,来替换原有骨干中相形见绌的分子,或腐化了的分子。”中国近代以来的这个伟大的革命过程,的确只有少数革命意志坚定者才能够慎终如始,一以贯之。即便如章太炎这样的“有学问的革命家”最终亦退却变成了“宁静的学者”,更何况一般革命者呢?因此,革命的过程,在毛泽东看来就是不断培养革命新人的过程,一旦有人在革命斗争过程中止步不前,就必须用革命新人来代替止步之旧人继续革命斗争,直至最后之胜利。由此而言,革命者永远在路上,亦必须保持这种充沛的革命精神。永远行进在路上,否则只能被革命之洪流所拍打,甚至被淹没吞噬。由此,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外忧内困,作为永远革命者的毛泽东最能够理解同样作为永远革命者的鲁迅。他们的心确实是相通的,都是伟大的革命者与战士心系天下苍生的崇高心灵。

延安时期,毛泽东明确说:“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们人人要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我们不要有一时一刻脱离群众。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我们就一定会胜利。”毛泽东一生都把革命精神看得很重,在他看来,只有保持了彻底的革命精神,才能克服官僚主义,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毛泽东时刻都在用革命精神鞭策自己及全党。1949年3月,在离开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赶考的成绩决定于坚持革命精神的程度。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党内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在社会主义革命面前止步不前,甚至有些人后退了的情况,毛泽东认为,这些人的思想还仅仅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对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有抵触。“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与此相反,工农热情很高,一心将革命进行到底,“一百年后还要不要革命?一千年后要不要革命?总还是要革命的。总是有一部分人觉得受压,小官、学生、工、农、兵,不喜欢大人物压他们,所以他们要革命呢”。作为与鲁迅心灵相通的伟大革命者,毛泽东选择秉持革命精神,以摆脱历史循环往复。

三、革命精神一以贯之

就毛泽东论鲁迅的革命精神而言,革命者之心性是相通的,革命精神更是一脉相承。毛泽东如此重视鲁迅,主要是感佩其毫无畏惧的革命者气概与坚持革命到底之精神。习近平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有着本质差异。

西方政党成立之初大都具有革命党属性,主要任务是进行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王权政治,建立民族国家。直至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其作为革命党的政党属性与历史使命即告完成,从而转变为普选意义上的执政党。审视西方政党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革命目的仅限于实现所谓的“自由民主制度”。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政党的演化理论来概括与认识。正如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言:“无产阶级革命,和过去历史上的一切革命是不同的。比如资产阶级的革命,通常是以获取政权来完成的。而对于无产阶级,则在政治上获得解放,获得胜利,还仅仅是革命的阶段性目标,极大的工作还在革命胜利以后,还在取得政权以后。”获取政权只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阶段性目标,而非如西方政党那样以获取政权为最终目标。作为革命党的中国共产党并非如西方政党那样,成为执政党后,革命的意蕴便由此终结。

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精神与意蕴永远不会终结。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而中国共产党则从自己建党的一天起,就把这样的两重任务放在自己的双肩之上了。”无论是获取政权前,还是掌握政权后,中国共产党的底色都是革命。这里所言的“革命”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庄严承诺,是一种革命热情与革命精神的延续,肩负着最终解放全人类的神圣使命。

1957年,在济南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强调:“革命党嘛,……要做革命工作,就要奋斗。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防止在取得了全国政权后,丢掉了革命热情与革命精神。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再一次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再一次阐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革命的精神意蕴与时代内涵。1980年4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时,也强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能放弃革命。“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明确在发展生产力时,我们党不能丢掉了革命精神与革命话语。

正如1980年5月胡乔木在同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小组成员研究决议有关表述时所说:“社会主义发展可以说是一个革命的过程。……要一直过渡到共产主义,才是革命的完成。发展生产力是革命,实现现代化是革命,镇压反革命、抵御外国侵略也是革命。保卫无产阶级专政,保卫党的领导,都是革命⋯⋯。是否可以总起来说,革命没有终结,所以还需要党的领导,还需要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一定要讲清楚,而且要很确定地很明白地讲清楚。”即使处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仍然要继续重申革命精神与革命意蕴,给人民提供精神的力量,赋予理想的追求。如果淡化革命,不谈理想,没有远景,就不能吸引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九十七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深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革命理想之中。“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今天,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依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2017年2月 13 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在去年底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讲了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的问题,这是有深入考虑的。我们党作为一个具有九十五年多历史、执政六十七年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始终保持革命精神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又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始终是高度重视的。”“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失去革命精神,逐渐进入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斗争、贪图享乐的状态。如果那样,对我们党来说就是极大的危险。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包含着不忘革命精神这个重大命题。”革命不能止步,不能安于现状,必须时刻坚定革命理想,保持革命意志,“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

由此可见,不论鲁迅还是毛泽东,都是伟大的革命者。为时刻警惕革命止步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就必须如鲁迅一般,将革命进行到底,因为选择了革命,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信仰,须臾不忘,终身不改。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