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建设美丽山东|枣林变“金林” 来看乐陵发展“甜蜜事业”的绿色密码
在鲁北平原上,德州乐陵的30万亩枣林郁郁葱葱,1400余棵千年枣树虬枝盘曲,这里不仅是 “中国金丝小枣之乡”,更是山东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生动注脚。2020年,乐陵市被命名为省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而小枣产业的蝶变,正是这座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最佳见证。
曾几何时,乐陵小枣经历过 “大起大落”。上世纪 90年代,鲜枣每公斤能卖10元,南方商贩排队抢购,枣农靠枣树过上了好日子。后来,受市场冲击、产业散、品牌弱等影响,小枣价格暴跌,砍树撂荒成了无奈选择。朱集镇的朱集沟更是典型,因缺乏生态用水、乱搭乱建,河道脏乱不堪,连千年枣林的灵气都黯淡了几分。
转折始于对 “两山” 理念的深刻践行。乐陵市委、市政府提出 “全域保护、重点建设,科技引领、提质增效,凝聚合力、强化品牌,文化传承、生态优先”的红枣产业发展战略,一场枣林 “护航” 行动全面展开。在顶层设计上,出台《关于枣树资源保护实施意见》,明确县乡村三级责任,成立10个专项推进小组,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形成 “党政引导、群众参与” 的保护格局。
生态修复是基础。从2017年开始,当地整治朱集沟,清垃圾、拆违建、建湿地,建成跃马河、冀鲁边等湿地公园,让昔日 “臭水沟” 变成水清岸绿的景观带。如今每天清晨,跑步和骑行爱好者穿梭其间,节假日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在枣林核心区,“去杂树、栽新苗、搞流转” 同步推进。通过引进特色优质品种,采用矮化密植技术,30亩 “双新双零” 精品枣示范园成了科技样板。
科技为生态保护插上翅膀。2021年台风 “烟花” 来袭时,乐陵的 “智慧大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生态大棚装着滴灌和防虫网,既能合理灌溉,又能绿色防虫,有效避免了雨水导致的小枣开裂腐烂。与省农科院合作的金丝小枣产业技术研究院,还培育出14个新品种,让千年枣林焕发新生。
生态好起来,“金山银山” 自然来。乐陵探索出 “林下经济” 新模式,朱集镇清理杂树后发展枣粮间种,每亩增收3000元;云红街道贾家村70亩示范区里,畦背种枣树、林下种作物,土地效益最大化。在三产融合中,百枣纲目集团牵头 “龙头企业 基地 旅游” 模式,建枣博物馆、搞采摘游,开发出酵素等140类枣产品,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让小枣走出了 “深闺”。20多处文旅景点串成线,枣博会、枣林赛事轮番上演,让游客既能赏枣林风光,又能品小枣文化,年接待游客量节节攀升。
如今的乐陵,枣林成了 “天然氧吧”,小枣产业成了富民强市的支柱。从砍树撂荒到护林增收,从脏乱河道到湿地景区,乐陵用实践证明: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金山银山。在建设美丽山东的道路上,这样的 “两山” 故事正在齐鲁大地不断上演,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闪电新闻记者 耿琰 报道(耿琰)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