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十五五”规划中的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07 20:47:18
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与金融资源配置的“指挥棒”,深刻牵动着经济社会的脉搏。从百姓柴米油盐的储蓄消费,到企业开疆拓土的投融资决策,利率的高低对整个经济活动影响广泛。历经四十余载改革攻坚,中国利率市场化已铸就坚实基石。特别是“十四五”期间,以“市场利率 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和“LPR 国债收益率→存款利率”为框架的传导机制全面确立,让货币政策信号穿透市场直达实体经济神经末梢。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环境,市场化利率体系还有哪些潜在的优化空间?在政策工具创新、利率调控精准度提升等方面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政策利率方面,2024年,央行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确立为主要政策利率,取代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中期政策地位,使其成为市场利率定价的“锚”,强化了短期利率对市场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MLF不再公布中标收益率,回归常规流动性工具功能,政策利率体系更加清晰。
货币市场利率方面,人民银行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并提升机构管理流动性的主动性,使得DR007(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与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的变化保持基本同步。这进一步发挥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牵其一发而动金融市场全身”的功能。
贷款市场利率方面,则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参考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进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完善房贷定价机制,取消了全国层面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并持续提高LPR报价质量,督促银行不发放税后利率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贷款。
存款端方面,人民银行规范了手工补息及存款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和存款招投标报备机制,将非银同业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
此外,央行通过开展国债买卖操作,维持斜向上的收益率曲线形态,显著提升了货币政策从短期到长期的传导效率。逆回购操作模式也从价格招标转为数量招标,进一步增强了利率政策对银行间市场的指导意义,让政策意图更顺畅地传递至市场各环节。
“从效果上看,央行对收益率曲线的控制力度加强,有效引导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
改革成效已深度融入金融运行机理。例如,去年9月27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行20BP后,1年和5年以上LPR皆跟随式下行20BP;今年5月8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行了10BP,此后形成的两个期限的LPR皆同步下行10BP。这种“由短及长”的顺畅传导,让货币政策信号高效抵达信贷市场。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自2019年以来走低,作为贷款“基准”的LPR下调带动实际贷款利率下降,有效降低了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存款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果同样显著。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LPR 国债收益率→存款利率’机制中,央行指导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自主调整存款利率。对调整及时高效的机构,央行给予激励,这一机制强化了存贷款利率及其他金融产品利率的联动,推动资金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高效循环。”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在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回顾时总结,这一以价格型调控为主导、以利率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辅之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量化指导,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好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的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为2.1%,过去10年平均为2%,过去5年平均略低于2%,而2%是全球主要央行的理想通货膨胀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