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丰台区全域26个街镇组织“向群众报告工作会”:脱稿讲话现场答 当面问政解民忧
右安门街道“街道向群众报告工作会”现场
城中村改造进展如何?凉水河畔是否有了舒适的歇脚地儿?回家停车是否依然犯难?8月1日下午,北京丰台区右安门街道近500名群众带着各自的急难愁盼问题,与街道负责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这是右安门街道“街道向群众报告工作会”现场,与传统的工作汇报不同,这一次由街道全体班子成员面对面向群众汇报工作。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右安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嘉拿出了详尽的“清单”,逐一向辖区百姓汇报工作进展。同时,街道党工委书记毕博现场公布个人手机号码,随时倾听并回应群众的诉求。
由街道负责人向群众报告工作,让群众“问政丰台”的创新实践,来自丰台区的一项新机制。自今年7月起,丰台区首次开展“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会”,该机制覆盖丰台区26个街镇,以“脱稿讲 现场答”的方式,直面群众关切,晒出家底、亮出承诺,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交到百姓手中。在此基础上,《丰台区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的实施办法》出台,通过规范流程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贯穿始终,让大家敞开了说、放开了议。
梳理清单 摸清百姓关注什么问题
没有照本宣科的报告,没有避重就轻的回应,丰台区开展的“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会”由街道主任带头脱稿讲,书记主持,只说群众关心的“实在事”。这些实在事从哪里来?哪些“家长里短”成为街道工作的“硬指标”?在报告会前,每个街道都开展了详细的问题清单梳理。
为摸准民情民意,丰台街道通过“网格探访 入户走访 线上寻访 现场接访”机制,走街串巷,对收集到的5820个接诉即办件、66个信访件和1561个新增社情民意进行归类分析,最终分类梳理出养老服务、新就业群体融入、反诈服务等10类重点问题,形成《丰台街道群众关切问题清单》。在了解民意阶段,面对丰台街道居民提出的问题,街道就坚持“能办即办”。楼道灯不亮、垃圾清运慢等32件“举手之劳”当场解决;泥洼东路停车场修建等需要资金的项目,则纳入民生项目池专人跟进。“你们肯坐下来听咱说话,这就比啥都强!”一位大爷的话,让丰台街道党工委书记贾晓方深有感触:“干部掏心窝子,群众就会跟你交心。”
这样的“真心换真心”成为街道的共识。“从‘心里打鼓’到‘敞开心扉’,我们选择坦诚相见,让群众关切成为我们的报告清单。”方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际飞向北青报记者坦陈,最初接到试点任务时,方庄街道曾为是否要公开老旧小区改造艰难、配套老化等问题而犹豫不决。刘际飞表示,向群众报告,核心在于“真”。方庄街道直面问题,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征集,形成“115项问题清单”与“48项任务库”。最终,在方庄街道向群众报告工作会上,方庄街道以路演形式,脱稿汇报上半年重点工作,用鲜活的数据、具体的案例,向家人们坦陈“家底”。
直面问题 提出方案收获理解与支持
每个街道面对的问题不一样,当街道拿出真诚,亮出方案,百姓为街道竖起大拇指。
当居民抢着诉说被老旧电梯折磨的苦楚时,右安门街道的负责班子成员当场受理办件,记录下楼门号,并承诺时间拿出解决方案。当百姓谈及拆迁、停车、养老等领域的问题时,街道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解答。在讨论到充电车棚失火后电动自行车的赔付问题时,班子成员一句“街道兜底”赢得了现场的热烈掌声。活动现场,右安门街道党工委书记毕博还公布了个人手机号,表示随时倾听群众诉求。“书记公布个人手机号,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为群众解决难题的决心。”社区居民陈阿姨说道。
如何解决 承诺公开接受监督
为确保事事有着落,丰台区还建立“三级落实”机制,能当场办的,分管领导现场拍板定日期;复杂事项,由班子成员牵头攻坚并公开进展;系统性大事,由主任、镇长亲自督办一抓到底。所有承诺及办理结果均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
方庄街道快速将群众关切转化为行动成效,建立“1-7-15”限时反馈机制:所有问题“1”日内必响应告知、简易问题“7”日内见行动解决、复杂问题“15”日内有方案反馈,以硬举措推动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
“街镇是离群众最近的基层政权,干部干得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丰台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胡戴萍表示,近期丰台全部街镇的“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会”将陆续开展,并将与“学子回家”深度联动,邀请“星动北京·未来之星”活动参与暑期实习计划的香港大学青年学子一起观摩丰台区“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会”,助力香港青年在深刻理解国家治理效能与创新生态中成长。
对话
“实实在在为民办事比任何漂亮话都珍贵”
对话人:方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际飞
作为试点街道之一,准备此次报告会的阶段,街道有过顾虑吗?
刘际飞:坦白说,我们心里是紧张的。近500名群众在一场活动里反映问题,我们担心会变成“问题大会”。街道班子商量了很多方案,我们想起一位群众和我们说,“实实在在的为民行动比任何漂亮话都珍贵”。我们坚持一条原则:向群众汇报工作必须讲真话。我们要求班子成员脱稿交流,以路演形式进行报告。
报告会实际效果如何?
刘际飞:群众反馈积极,对于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当场想方案,对于停车难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街道同志通过沟通获得了群众理解。有群众表示“有你们的表态已经足够了”。这场活动群众自发的掌声几十次,远超预期。
“1-7-15”限时反馈机制后续会持续下去吗?
刘际飞:简单的问题当天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7天之内解决;涉及规划层面的问题,比如停车难的问题,15日内有方案反馈——我们会详细给百姓解释详细计划。针对每一个问题,会后街道主管领导会一对一电话回复,我们也在会场发放“锦囊妙计卡”收集意见。未来这个机制持续贯穿街道工作,是“接诉即办”理念的延伸。
专家
群众参与 让好点子成为治理金钥匙
对于将群众关切转化为行动成效这一创新机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社会学博士后、研究员李晓壮认为,通过街道向百姓汇报的形式,能够拉近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生态。人民群众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序参与到基层治理中,不仅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活力。这种机制有重要实践意义和价值:秩序和活力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实践场景,在这个实践场景中,也体现了现代化的实质,即人的现代化。把好事办好,久久为功,这也需要凝聚多元主体的长期合力。
“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对于基层治理具有示范意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处处长、北京城市管理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谭日辉表示,“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会”通过现场汇报-问题交办-限期反馈,实现民意输入与政策输出的良性循环,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探索。从政民互动维度,这种模式构建了“双向奔赴”的治理新格局;从决策科学化维度来看,通过面对面汇报倒逼干部掌握一手民情,避免政策“空中楼阁”,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转型。
本组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益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