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6个月研发复原“故宫红” 故宫北院区正从图纸变为现实

发布时间:2025-08-07 01:11:16

原标题:6个月研发复原“故宫红” 故宫北院区正从图纸变为现实

6个月研发复原“故宫红”、设置332个隔震支座6种阻尼器、“机器人工匠”助力精准施工……在位于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的故宫北院区项目工地上,科技的力量正推动这座文化新地标从图纸变为现实。据悉,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故宫北院区拟于今年完成主要施工任务。

复刻故宫三大殿屋脊形式

远远望去,脚手架下,还原自故宫三大殿的屋脊轮廓已初步显现,掩映在碧水绿树之间。太和殿的重檐、中和殿的宝顶、保和殿的屋脊曲线,均被精准复刻于新建筑的天际线中,彰显其与紫禁城的血脉联系。

中建八局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二标段)项目总工赵灿振介绍,为还原故宫独有的恢宏气势,团队采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幕墙与金色铝圆管组合,复刻出“金顶中正、红墙连续”的经典意象。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故宫红”历经6个月研发、上百次配比试验,经专家反复论证,才最终呈现完美色调。

为“国宝新家”筑牢抗震屏障

作为未来每年将展出2万至3万件文物的“国宝新家”,安全是首要考量。赵灿振介绍,建筑地下设置了332个隔震支座,搭配6种不同类型的阻尼器,构成国内最完备的隔震系统,能削减80%至90%的地震能量,为文物筑牢抗震屏障。

施工现场,钢结构焊接机器人挥舞机械臂精准作业,编程规划的焊接路径误差不超过0.5毫米,还能连续作业,效率提升3倍,焊缝精度达毫米级;实测实量机器人沿着墙面扫描,瞬间生成三维数据模型,几小时就能完成人工数日的工作量,数据准确率近乎100%。

采用大量高科技与新材料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一标段)工程包括文物修复用房和办公服务用房。项目经理许子敬介绍,目前主体部分已接近尾声,下一步就要进行内部装修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他们深挖故宫建筑精髓,将传统防渗漏工艺与现代电渗透防潮技术相结合,为文物库房恒温恒湿保驾护航。施工选材上,大量使用金属材质的装饰一体化屋面、灰色干挂陶土砖、室内仿金砖地砖等新型材料,演绎故宫经典的黄琉璃瓦、朱红墙、灰城墙的外观,传承和转译紫禁城的建筑符号。“我们采用了大量高科技手段与新型建筑材料。”许子敬介绍,比如“百年低碳长寿命混凝土”,减少水泥用量30%,并植入“自愈混凝土”技术,可自动修复0.6毫米以内的裂缝。

北望长城、十三陵,南临颐和园、圆明园,故宫北院区依山傍水,周边文化资源丰富。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北院区项目工程指挥部指挥长都海江介绍,这里是“三山五园”所在地,是清代宫廷园林文化的核心区,与紫禁城的宫廷文化本就一脉相承。“北院区就像一个文化纽带,把紫禁城的宫殿建筑和三山五园的园林意境串了起来。”(孙颖)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