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后院变花园 友谊商店仍是顶流
原标题:单位停车场变身800平方米草坪绿地 员工食堂改为网红餐厅
后院变花园 友谊商店仍是顶流
市民在友谊花园享受午后的惬意
这个夏天,有着61年历史的北京友谊商店正在迎来新的繁华。其后院区域以“友谊花园”的新身份,成为京城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露天停车场变身800平方米草坪绿地,员工食堂改造为网红鸡煲店,公务车库改造成精酿啤酒餐吧,传达室变身咖啡馆……通过“少即是多”的改造理念,北京友谊商店激活了长期闲置的区域,不仅盘活了老旧的商业空间,更创造了新业态,提供了新的休闲方式。正如写在墙上的“新友谊新朋友新联结”的标语,北京友谊商店正以一场“轻改造”的更新重回城市舞台中央。
热搜关键词
作为涉外老商场神秘后院爆改新晋网红,现在的友谊商店不仅有商店还有花园。网友评论:“北京最野的‘混搭空间’”“参天大树下眺望国贸三件套”“在北京,又chill得不像在北京”。
记者打卡
“这种时空交错的设计理念非常不错”
“友谊花园”的名字虽未正式出现在地图应用中,却在社交媒体上不胫而走。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日下午,这里的外摆区座无虚席,而中午11点,附近车位就所剩无几。
夏日的午后,“友谊花园”最核心的800平方米的草坪周边,不少市民和游客随意坐在商家的外摆区域,有的品尝着特色餐点正在与朋友聊天,有的则是端着一杯咖啡独自享受午后的惬意,有的则忙着摆出各种姿势,让同行的伙伴帮忙拍照……周边降温装置喷射出的细密水雾,让青草绿树更为鲜嫩,环境也更加清新。
“最吸引我的就是这片草坪,从这个角度看去,周边的大厦就像一个天井,这片草坪就是世外桃源。”一位慕名而来的市民如此评价。
这片草坪已成为友谊花园的灵魂。北青报记者多次探访发现,不论是工作日的下午还是天气不错的周末,友谊花园的外摆区域均座无虚席,在阳光、水幕、美食与绿草共同营造出闹中取静的松弛感。
“我特别愿意约上朋友在这里坐上一下午,享受浮生半日闲。”一位年轻顾客道出了友谊花园的核心吸引力。附近的写字楼林立,而这种户外休闲区却很少见。友谊花园的创新实践,使商业空间从单纯的购物场所转变为城市休闲生活的聚集地。
草坪是“友谊花园”的点睛之笔,而惊喜不止于此——一家被网友形容为“很容易错过的”的咖啡店也是打卡胜地。
BERRY BEANS咖啡就在“北京友谊商店股份有限公司”牌匾的旁边,而一般位于这个位置的房子,大多被称为 “传达室”。
这个店内只能容纳三张桌子的咖啡店不仅是“友谊花园”第一家开业的商户,也是这个区域“老房新生”的开端。BERRY BEANS作为本土咖啡品牌,总是在选址上别出心裁,这次选择了友谊商店的传达室。门店不仅面积不到20平方米,就连老的地面、墙面、砖块都原封不动,悉数保留。绿色的墙围成为店内主要的装饰色,土黄色的木桌、猪肝红的皮面木座椅、金属框架皮面折叠椅摆在店内,斑驳的铁艺罩子壁灯、似乎是老报箱的木盒子钉在外墙上,传达室“三要三不准”的规定被郑重地摆在木质相框里,但玻璃和边框却均已斑驳……时光似乎在此被定格在了上世纪80年代。
“这种时空交错的设计理念非常不错。”一位特意来打卡的顾客表示,“室内外保留的沧桑感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友谊商店的涉外背景,更有一种‘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怀。”
友谊花园还引入了Carbo手工意大利面餐厅、超友谊老茶馆、铁手咖啡、北平机器等特色餐饮,围绕着核心草坪,共同营造出“日咖夜酒”的休闲氛围。在“友谊花园”社交的“第三空间”从某一家店延展到了整个商业体。
园区里随便一家餐饮店一到饭点儿就开始排队,到了周末排上40分钟更是寻常。
企业探访
9处功能各异旧空间 转化为特色商业场所
“当年能进友谊商店购物,可是身份的象征。”一位70后市民回忆道,小时候家里一台进口的收音机就是家长辗转从友谊商店买的。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友谊商店始建于1964年。在计划经济时代,这里曾凭借进口家电和各类“尖货”成为京城的商业地标,曾是全球商品的汇聚地,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时代变迁,这座曾经辉煌的涉外商店逐渐失去了往日光彩,甚至到严重资不抵债,除了大厦仍在,友谊商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23年,友谊商店迎来重生契机。首旅集团、王府井集团于2024年2月启动友谊商店转型改造工作。新友谊的改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刀阔斧”或“推倒重来”,而是选择打开了尘封多年的后院大门,将只对员工开放的“内部区域”盘活成新商业空间。
“当时主楼的招商方向还没正式确定,我们就已经决定将原本封闭的后院打造成开放式休闲空间。”北京友谊商店总经理刘杰表示,这个曾经承担员工食堂、停车场、维修间、行政楼等功能的后院,被赋予了全新生命。
“草坪的位置原来是停车场,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规划成绿地,规划时还没有这么大,其中还有些石板路什么的,后来还是推翻了当初设计,扩大绿地面积。有了现在这片完整的草坪。”刘杰表示。
建筑方面,设计团队将砖墙修葺一新,而非推倒重建,每一处都保留着历史痕迹。
“友谊商店前楼后院都是由当时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吴观张院长做的设计。当时,后院每个建筑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就连外立面材料都各有差异。现在看,这种设计风格不仅带有时代感,更是完美匹配了现有商户各式各样的设计需求。”刘杰表示,他们按照1972年建成时的风格对友谊商店主楼外立面进行重新粉刷并改造,恢复历史原貌,辅助夜景灯光照明,再现艺术化精品建筑。
如今,友谊商店将后院9处功能各异的旧空间转化为特色商业场所:
草坪边缘,由老车库改造的北平机器精酿吧内,卷闸门被替换成升降玻璃门,墙壁绘着象征“友谊”的迎客松壁画。
在阿招鸡煲店里,大厅完全保留了原本友谊商店员工食堂的“原生态”——带有花纹的地砖仍旧是70年代铺设的“原砖”,内墙也是原本的样子,窗户还是铁艺网格状,就连大厅中“友谊厅”的牌匾也是当年的老物件。
这家餐厅隔壁的超友谊老茶馆里,还保存着老友谊商店获得的奖状和一些接待外宾的老照片。甚至废弃的老物件、旧家具,如方桌、写字台、木头椅、保险箱等都被巧妙地重新利用,在新空间中焕发生机。
北京经验
为陷入困局老百货提供解题新思路
新友谊5月试运营期间日均客流1000人/日,周末及节假日日均客流5000人/日。端午小长假商店销售额达到500万元。
这些数字更是证明了新友谊改造的成效。正是源于其精准把握了当代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怀旧情怀不仅激活了集体记忆,其用整体空间构建的主题场景更是增加了沉浸式消费的体验感。这里是“文化价值再生”而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
新友谊的改造不仅是后院焕新,更是整个业态的重构。主楼商业空间正经历从传统零售到多元消费的大跨度更新。
主楼三层开设了“超级转转”全国首家实体店。这家二手交易平台打造的3000平方米空间内,从奢侈品包袋到数码产品一应俱全。四层则出现了其他商业体中基本不会出现的业态——青年旅舍。据预订平台信息,这家名为“好客舒旅”的青旅暑期周末价格从128元到242元不等,目标客群就是结伴出游的青年群体。新友谊的低区空间则引入体检中心和医疗诊所。这种打破传统商业边界的策略,成功吸引了多元客群,与后院的“友谊花园”形成完美互补。
主楼 后院,新友谊新引进品牌24个,升级改造品牌6个,其中北京首店及概念店品牌21个,形成“娱、食、购、医、展、住”六大业态融合的创新组合。
以最小干预激活空间最大价值,精准匹配业态适配历史文脉与物理场域。当老建筑开口讲述新故事,城市便拥有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生命力。
随着消费模式的变化,北京一批经营了多年的传统商场都在酝酿转型升级。早在2019年,北京为推动传统商场加速转型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北京市商务局推出了传统商场“一店一策”政策。2022年,《北京市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出台,北京启动新一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2025年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之年,北京正加快推动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友谊商店所在的CBD商圈也在整体焕新。
北京市商务局等4部门近日发布的《北京市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传承历史文化基因优势,鼓励传统街区守正创新,构建京味底蕴与现代时尚活力交融的时尚消费地标”。
新友谊的“轻干预”创新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脚,也为那些陷入困局的传统百货、老旧商业体提供了一条解题新思路。
夕阳西下,友谊花园草坪上的爵士乐队开始演奏。当萨克斯的旋律飘过当年的老车库、员工食堂,最后消失在友谊商店主楼的复古海报墙间,当素食餐厅亮起霓虹,玻璃窗上半个世纪前油漆的“冷冻机房”字样与新招牌交相辉映,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新老传承,生生不息。
摄影/本报记者 李娜(张鑫)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