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过程

发布时间:2025-08-04 15:18:4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这是确切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主义科学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具体化,通过《资本论》的研究而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呈现出来的证成结论。《资本论》中要研究的,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以往人们研究历史,总是从人们的意识如何影响社会发展这一点来看,从而为唯心主义开拓了路径,提供了材料。但是他们在一遇到生产关系这种最原始的关系时,就停住了,就认为是无需解释的事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将私有财产当做一切的前提,但是这个前提是如何产生出来的,才是我们要考察分析的。“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到底社会是如何构成的,人类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都需要对这个最基础的生产关系,即私有财产是如何产生的,做一番透彻的分析,才能得到最彻底的回答。为了避免重犯康德先验分析方法的错误,黑格尔批评康德的分析方法是“未学会游泳之前,不得下水”。也为了不从抽象的人出发,从而构建出原初社会的社会契约幻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从“现实的人”出发。现实的人,就是存在于一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人如果想要生存,如果是现实的人,就要首先存在生活资料以满足身体要求,于是就需要物质生产,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起点。“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基于此,从现实的人出发所得出的必然逻辑是,在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生产关系占据决定性地位,因此,不得不把生产关系拿出来进行单独考察,以明晰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以及生产关系对其余一切关系的影响。在这里,就是经济学家认为无需解释的事情,恰恰蕴藏着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这个规律给总结提炼出来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生产力为什么能决定社会历史阶段,进而有相应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合?就是因为社会的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而标志着这个自然历史过程发展进程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而分工的发展程度,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指标。因此,马克思将原始氏族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具体体现为分工的发展以及交换的产生从而促使了原始氏族公社的解体。这种解体过程之所以是必然而不可阻挡的,归根结底就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断向前的。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不断超越自身,正如生产力的发展使原始公有制氏族社会解体,催生了私有制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一样。

私有制社会一开始,由于生产力未能达到一定的程度,遭到了奴隶主专制以及封建地主专制的阻碍,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生产力才迎来了蓬勃而巨大的发展。这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得到明确的说明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在未来,生产力还将继续发展,资产阶级对奴隶主以及封建地主做过的事情,无产阶级还要对他们再做一次,因为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就是马克思最后证明了的结论,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而只有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理解为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之后,才能明白,为什么生产力可以决定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催动一个社会形态整体发生变革,正如氏族公社走向私有制,奴隶制与封建制被推翻以及未来必然要来临的无产阶级专政及阶级消亡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才能正确理解生产力决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决定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合这个结论。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什么将历史推向前进呢?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因素,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本身也是需要阶级斗争以呈现出来,阶级斗争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人们总是在维护着自己的生存方面进行着阶级斗争,这个过程不以统一的意识为转移,而是无意识的挣脱束缚生产力的条件。阶级斗争虽然不是每一次都使历史走向进步,但是在关键质变的时候,阶级斗争会推动历史走向下一环节,正如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样。

阶级斗争向前发展的时候,阶级自觉也在酝酿着,资产阶级在推翻奴隶主阶级以及封建主阶级的时候,正是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使这一阶级完成了阶级自觉,从而使这一阶级完成社会革命,使雇佣劳动这一生产方式成为社会普遍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就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中进一步被释放出来。这就是阶级斗争的伟大作用,阶级斗争创造历史也是指在关键的时刻推动历史走入下一环节。这个过程不会停止,无产阶级会继续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消灭阶级,达到迈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方向并不是空想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在生产力的自我扬弃中体现出来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及相关经济手稿中,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涌现的经济危机就是历史的明证。

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产物与社会力量,而资本本身及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却一直被少数的资本家占有,并且随着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导致越来越多的无产阶级被生产出来,造成了庞大的相对过剩人口与产业后备军,这种少数人占有大量资本与绝大多数人占有少量生活资料的过程渐趋集中,以至于资本的一般利润率逐渐降低到一个极限值,等到剩余价值因生产过剩无法实现出来的时候,经济危机就爆发了,在经济危机爆发的过程中,如果等到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无法缓解的时候,就会出现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大革命。这就是阶级斗争与生产力发展一致的逻辑。

在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作为一种自然史的进程中,在通过阶级斗争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要起到最积极的作用,因为辩证法本身就是运动发展规律的体现,辩证法本身就是不断革命的,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说:“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定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这就是说,辩证法所体现的抽象形式即不断循环的正题-反题-合题,是以不断运动、不断向前发展为核心的。而体现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史的过程,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形态发生巨大转变的过程,通过自觉的阶级斗争从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与辩证法的运动规律是完全一致的。辩证法不是僵死的,而是革命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而实现出来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又界定社会不同的各种形态,从而将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史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完全符合辩证规律的核心的,即批判的和革命的。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参考资料: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

2.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4.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