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两大部类关系

发布时间:2025-08-02 12:17:26

(1956年《社会主义再生产》第二章

第四节《社会生产两个部类间的对比》)

在前一节中,我们已经谈过了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这一原理,说明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客观上存在着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发展得快的必然性。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离开第二部类而去孤立地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只有当生产和消费之间维持着一定的相互联系,亦即两部类之间维持着一定的对比关系时,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地不断进行。马克思在强调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相互联系时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如果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以及在每一部类内部的各部门之间,进行着多种多样的相互交错的产品交换。这种交换可以分成下列三个方面:

(1)在第一部类的各部门间进行交换:

第一部类所生产的产品是生产资料。为了保证本部类的再生产,就必须保留一部分生产资料在本部类内部使用。这部分生产资料中,一部分用来保证简单再生产,用来补偿第一部类各生产部门的部分或全部消耗掉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亦即用来替换用坏了的机器,用来进行设备的大修理,用来补充消耗掉的原料、燃料、及其他材料储备等等;另一部分用来保证第一部类各个部门的扩大再生产,用来增加各个部门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亦即用来增添新的机器,用来增添更多的原料和燃料等等。保留在第一部类内部供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用的生产资料,是在第一部类各部门之间按照计划来进行交换的。这里必须指出:国营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不是作为商品在各部门之间流通,而是按物资技术供应方式进行分配,它们只是保留着商品的形式。

(2)在第二部类的各部门间进行交换:

第二部类所生产的产品是消费品。这些消费品中的一部分,就保留在第二部类内部,用来供给本部类的工作者个人消费,通过商品流通,由职工以工资和庄员以货币收入来购买。集体农庄生产的消费品,一部分则在集体农庄内部直接分配和消费,不采取商品形式,不通过市场的流通。

(3)在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进行交换:

在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中,除了前述的保留一部分以供维持和扩大第一部类的再生产之用外,其余的部分,就用来补偿第二部类各部门中部分或全部消耗掉的劳动资料,补充消耗掉的原料、燃料和其他材料的储备,以及增加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品中,除了前述的保留一部分在第二部类内部作为职工和庄员的个人消费外,其余的部分就要供给第一部类作为该部类职工的个人消费,通过商业由第一部类的工作者以工资来购买。这样,就形成了第一部类以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的消费品相交换。在交换中,如果第二部类从第一部类所取得的生产资料数量愈多、质量愈高,那么,第二部类各部门生产扩大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就愈大。这就决定第一部类对于第二部类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此,列宁在批评布哈林所着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时,曾经着重地指出,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对比关系的公式(即I〔v+m〕同IIc 的关系;它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表现为I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表现为,纵使在社会主义和“纯粹共产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二阶段)的条件下,也一样有效。(当然,隐藏在这个公式后面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根本改变了。)

不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对比关系,并不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是通过资本在各部门间的移动而自发地形成的;它是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的要求,通过计划来规定的,因而,它能保证两个部类的生产有计划地和不断地高涨。

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的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才扩大第一部类的生产,但由于人民大众的日益贫困化,却不能相应地扩大第二部类的生产。消费品的生产,愈来愈落后于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就增大了两个部类间不相适应的情况。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化,第一部类的生产大部分服务于制造大规模屠杀人类及毁灭社会财富的武器,而民用工业和日用必需品的生产则大大缩减,劳动人民的消费量也因而大大缩减,结果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对比关系遭到更大的破坏,使生产和消费发生更大的脱节,并使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严重,更深刻。

与此相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经济计划保证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数量,能使两个部类的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不断增长,并使第一部类优先增长,同时保证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品数量,能满足两个部类原有的和新参加生产的工作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工作者经常增长的需要。而且,每个时期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有一部分用来增加各种后备。因此,社会主义再生产可以有计划地、按比例地和无危机地发展,两个部类间的对比不会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经常遭到破坏。

当然,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中,国民经济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并不是绝对没有的。例如,在拟定计划时,由于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的要求估计不足而计算错误,或者发生了对生产有不良影响的自然灾害等,就会一时发生比例失调的现象。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可以有计划地用加速发展国民经济中某些部门的办法,或者利用已建立的必要后备等来加以克服。所以,在社会主义生产的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虽然可能有个别比例失调的现象,但绝对不会而且也不可能有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具体比例,是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各种要求来决定的。换一句话说,两个部类间的具体比例,是随生产的发展而改变的。每一个时期的对比关系,一方面是生产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生产进一步扩大的条件。譬如,苏联在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的时期中,工业产品中第一部类生产增长和第二部类生产增长之间的对比关系就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从下表中看出:

苏联工业产品中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和消费品

生产增长之间的对比关系(以百分比表示)

 

1932年比1928年增长

1937年比1932年增长

1950年比1940 年增长

1955年比1950年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

293

238

205

191

消费品生产

184

200

128

176

在1928年到1932年这一期间,第一部类工业生产和第二部类工业生产增长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化的发展情况。在这期间,因为亟须消灭苏联在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所以第一部类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增长193%)远远地超过了第二部类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增长84%)。在这期间,苏联新建了许多重工业部门,特别是机器制造业部门,这就保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技术改造,同时,也使农业集体化有了技术的基础。

由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和农业有了伟大的成就,工农劳动者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因而,工业消费品的产量虽然在这期间增加了84%,仍不能满足具有购买力的居民的增加得更快的需要。因此,苏联在1932年到1937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就改变了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对比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增加了138%,而消费品的生产增加了100%,两者的增长速度已相当接近。

由于在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年代中必须加紧生产武器,而在战后的几年中必须恢复被希特勒匪帮野蛮地破坏了的国民经济,所以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譬如以1944年和1940年来比,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了36%,而消费品的生产降低了46%。以1949年和1940年来比,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了63%,而消费品的生产只增长了7%。

战后时期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提供了加速社会总产品(包括消费品)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前提。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如前表中所示,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的增长速度已经更为接近了。

从上面所举的实例中,完全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是在保持第一部类更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使两个部类的增长速度日益接近。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两个部类之间存在着一种能充分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的对比关系。

这里必须指出: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接近于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不要优先增长。当生产资料,特别是机器设备在社会总产品中占着很大比重的时候,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接近于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知道,随着第一部类生产的高速度增长,第一部类工作者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这样,就需要第二部类以接近于第一部类增长速度的速度来增加生产,以便有更多的消费品来满足第一部类工作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第二部类是生产资料的消费者,如果第二部类不以接近于第一部类增长速度的速度来增加生产,就会妨碍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因为生产资料最终是为了制造消费品而生产的。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明显地表现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表现出它们的特点和主要要求的实现。第一部类生产的优先增长,为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创造条件,而第二部类的生产,则由于劳动人民需求的增长而不断扩大。

社会生产的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正确对比,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最重要的比例。除此而外,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还有各经济部门之间、生产和运输之间、生产和流通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等等的比例。这些比例,同样也是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计划规定于国民经济平衡表中(物资平衡表、货币平衡表及劳动力平衡表)。这些平衡表反映着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全部过程和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