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赵今月《赵家葛坊》出版,非遗文化故事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01 14:46:10

  当《赘婿》的织造、《天盛长歌》的蜀锦让非遗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焕发活力时,湖北非遗传承人正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这场“文化叙事”。近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葛粉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赵今月,携首本小说《赵家葛坊》在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用文学笔墨为百年葛粉技艺写下“活态传记”。

  这部作品以湖北老字号随县二月风非遗葛根基地为原型,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铺展了一百六十年间赵家传人跨越时代浪潮、兴葛护葛的激荡历程。从清末的艰难初创到战乱中的坚守,从技艺的迭代创新到品牌的当代转型,书中不仅还原了葛粉制作“采集、清洗、砸碎、沉浆、明水”等复杂工序的细节,更将“仁义礼智信”的商道精神融入家族故事——正如赵今月所言:“传承不仅要‘传’秘方、工艺的‘形’,更要‘承’文化与道德的‘魂’。”

  为何选择小说这一载体?这位深耕葛粉技艺数十年的传承人坦言,传统的口传心授或技艺展示,难以让大众触摸到非遗背后的精神温度。“小说是座桥,能让读者跟着故事里的人哭、笑、奋斗,自然就懂了为什么祖辈宁可饿肚子,也要守着葛坊的规矩;为什么战火里,那袋葛粉比金银还金贵。”

  前长江传媒数字出版公司总编辑杨问富评价,《赵家葛坊》以宏阔场面和血性人物,在商业故事中注入了中国商人的智慧、勇气与家国情怀,让人联想到《大染坊》《大宅门》等经典商道剧的风骨。而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作者本身就是技艺的“活字典”——作为二月风葛粉制作技艺的守护者,赵今月亲历了技艺从家庭作坊走向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从2013年技艺入选湖北非遗,到企业牵头制定葛粉湖北地方标准、参与修订国家标准,再到产品获有机食品与地理标志认证,这些真实的发展轨迹,都化作了小说中最扎实的细节。

  当非遗不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成为故事里的“主角”,或许正是其“活起来”的关键。《赵家葛坊》的出版,让葛粉制作技艺从生产线走进文学叙事,也让更多人看见: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手艺,从来都藏着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