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宁洱县磨黑镇志愿服务队为民解忧纾困 初心映桑榆 社区添暖色

发布时间:2025-08-01 09:07:38

“红马甲”齐心扮靓古镇。通讯员 蒋思翌 摄

  在滇西南思普革命老区的千年盐都——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古镇,当夕阳为青石板路镀上金辉,一群身着红马甲的身影便准时出现在阿诗玛广场。扫帚轻扬,不过片刻,街道已洁净如新。

  “周五是我们第五组轮值,到时间大家就过来。”家住磨黑镇新民街的李建坤说。这支由平均年龄60多岁的孃孃组成的“丽人志愿服务队”,七年如一日,以桑榆之年的炽热初心,在街巷阡陌间,绘就了“民忧不出网格,民安常驻社区”的动人画卷。

  2017年,面对社区老龄化加剧、人居环境待提升、邻里纠纷频现的治理困境,磨黑镇城镇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梅带领党员成立首支志愿服务队。“我们不仅想改善社区面貌,更想为退休老人搭建发光发热的舞台。”陈梅说。从最初的不被理解到居民主动加入,队伍规模从10余人逐渐扩大到150多人,“丽人志愿服务队”用7年的坚守实现了从“被观望”到“被追随”的蝶变。

  褪下围裙换上红马甲,李建坤多了两个沉甸甸的身份——五组组长、社区网格长。在她随身携带的民情笔记本里,记录着“邻里冲突”“猪圈异味”等难题。“每解决一桩,便多一分居民的信任。调解不是讲大道理,是把冷板凳坐热。”李建坤翻着笔记本笑道,那些被汗水浸皱的纸页,织就了“民忧不出网格”的平安网。

  近年来,在磨黑镇党委引领下,社区创新构建由党支部、党建网格长、人民调解员、志愿者和多方力量参与的“1 3 N”联调机制,这支银发队伍作为重要力量被深度嵌入23个微网格。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她们化身“行走的民情字典”,日均行走万步,累计收集群众建议50余条、排查矛盾隐患30余件,确保95%的民生“关键小事”在网格内高效闭环化解。

  如何让调解工作直抵人心?“丽人志愿服务队”创新提炼出“红、蓝、绿”三色工作法,为基层治理注入多元智慧。“红”色引领聚合力:社区第一党支部31名老党员组成银龄志愿调解队,以“丽人调解室”、“您听我说”平台为阵地,将党的政策春风化雨般融入纠纷化解,该支部也成功转型为坚强服务堡垒,获评省级“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蓝”色专业守底线:面对复杂“硬骨头”,服务队引入“法律明白人”、退休法官等专业力量,退休干部柴原凭借30年自然资源工作经验,查阅尘封档案,实地精准测绘,为多起宅基地历史遗留纠纷画上公正句号,守住法律底线。“绿”色家风润心田:市级“最美家庭”代表张俊英带领文艺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好家风故事编成方言快板《涵养新时代好家风》,巡演30余场,受众超6000人次。她更以身示范,以邻里温情悄然融解10余起家庭“坚冰”问题,让文明新风吹遍街巷。

  在古镇治理的广阔舞台,“丽人”们不断解锁新角色,绽放别样风采。张明丽把法律条文编成诙谐快板,成为政策宣讲“轻骑兵”;古镇危房改造中,银龄调解队提前3个月逐户走访,实现零上访;“丽人调解室”化解纠纷65件,成功率100%,真正做到调解一起、教育一片。

  点滴付出如春天播下的种子在汗水中浇灌出满园花香,社区居民从最初的不解观望,到如今争相加入志愿者队伍,崇德向善、守望相助蔚然成风。如今,主动打扫门前道路的商户多了,广场上教哈尼娃娃唱快板的银发老师有了新学生,曾经冷眼旁观的王婶如今逢人便夸:“这些老姐妹,把社区调出了‘家的味道’。”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梅君 高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