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马龙供电局肩负着曲靖市马龙区近20万人口的供电重任,管辖10千伏线路2400多千米、低压配电网线路近2200千米、变压器2500多台,变电容量达210多兆伏安。在提升电网运维能力过程中,马龙供电局积极采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组建配电智能作业班、无人机建模等手段,不断提升电网供电能力和安全水平。今年2月,云南曲靖马龙供电局抽调5人成立配电智能作业班,配2台中型、5台小型无人机,专职负责全区2400公里10千伏线路巡检。半年不到,线路故障率创历史最低:5月21日至7月17日,先后实现38天、28天零故障。“如此大规模的电网系统能实现这么低的故障率,实属不易。”马龙供电局副总经理段宜坦言,无人机技术是关键支撑。
夜间巡视的“利器”
“现在供电太靠谱了!”马龙区月望乡下高寨村养殖大户杨开继赞不绝口。他的养殖场有9000多只鸡、70多只羊和10多头猪,雏鸡保暖、排风及24小时照明都离不开稳定供电,而从2016年养殖至今,供电从未掉过链子。
这份可靠背后,正是无人机的默默守护。7月17日凌晨5点,为该村供电的10千伏鸭子塘线因雷雨报障,月望供电所2车4人人工巡线2小时无果。
此时,身在曲靖城区的配电智能作业班班长蒋志伟远程操控月望供电所楼顶的无人机机巢,无人机起飞8分钟后,就在10公里外的尖山公墓专变上空,通过红外测温发现了内部烧毁的变压器——其表面温度达50摄氏度,这类故障人工肉眼根本无法察觉。故障信息传回后,抢修人员20分钟就隔离故障,恢复了非故障区域供电。
“红外检测能发现人工看不到的隐患,夜间巡视优势更明显。”蒋志伟说,以往,夜间巡线,员工靠强光手电逐杆排查,遇崇山峻岭、茂密树林时,不仅难抵达,安全风险还高,雨雪天更是通宵找故障却可能一无所获。“如今,一键遥控无人机,凭借激光雷达避障功能,再密的树林、再复杂的地形都能轻松应对。”
雨中作业的“能手”
4月29日,马龙区暴雨如注,10千伏杨官田线路的远程故障指示仪报障。尽管线路仍在运行,但为防故障扩大,智能作业班启动无人机,10多分钟就定位到12号杆的故障。
5月12日傍晚,10千伏大海哨线土瓜冲支线报障,人工巡线至天黑无果。电智能作业班通过无人机挂载探照灯出动,仅10多分钟就发现2号杆绝缘子被击穿。故障处理完的当天夜里,线路所在区域下起了大雨。“如果故障不被及时发现,雨水渗透可能导致线路停运。”蒋志伟庆幸道。
7月11日,10千伏鸭子塘线种植园支线报障,月望供电所4人从早到晚巡线无果。智能作业班派出无人机,2小时就发现1号杆断路器上的蛇尸——蛇因爬杆触电身亡,遗留尸体影响线路运行。
“无人机像素高,能360度无死角查看,毫米级的导线断股、不到1毫米的瓷瓶裂缝都能看清。”蒋志伟介绍,无人机防水级别高、抗低温能力强,除雨天外,零下10摄氏度的冰雪天也能作业,成了供电所的得力助手。
基层减负的“法宝”
对54岁的月望供电所员工高树荣来说,30多年的线路运维生涯充满艰辛:顶风冒雨、爬冰卧雪是常态,很多线路途经无路的陡峭地形,荆棘丛生。他曾带着新员工巡线时,对方掉进茅草覆盖的沟渠,两人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将人拉出。更让人胆寒的是毒蛇,10千伏鸭子塘线途经的水箐村后山常有剧毒青竹蛇,夏季村民都不上山,员工却不得不冒险巡线。
过去,马龙供电局基层队所从事线路运维工作的有60人,而线路日常巡视、特殊巡视工作任务在整体工作量中占比70%以上。如今,配电智能作业班变成了10千伏及以下线路巡视“主力军”。无人机不仅能快速找故障,每月常规巡视后,还会自动生成分析报告,详细呈现每基杆塔部件情况,统计缺陷隐患并划分严重程度,为决策提供依据。
“无人机带来了线路巡维组织方式的变革,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为基层减负增效提供了新路径。”马龙供电局党委书记宗宝表示,这股配网运维“新动力”,正持续提升供电可靠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云南网通讯员 杜明彦 贾理要 陈凤仙 张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