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告别“第二故乡”!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干部人才返沪

发布时间:2025-07-28 20:07:32

  7月26日,春城昆明小雨霏霏。长水机场航站楼内,行李箱轮子滚动的声响、低声的叮咛与航班广播声交织在一起,弥漫着离别气息。值机柜台旁、安检通道口,随处可见紧握的双手和带着笑意的湿润眼眶——第十二批上海市援滇干部人才139人,在圆满完成三年挂职任务后,即将踏上返沪归程。

 

  三年援滇路 一生云南情

  春城淅沥的小雨,似乎也浸染了这份不舍。登机口前,三位援滇干部代表驻足回望,他们的目光仿佛穿透雨幕,再次投向这片奋斗了一千多个日夜的红土地。面对记者的镜头,他们深情话别,字字句句凝结着沉甸甸的奋斗印记与对彩云之南的深情厚谊。

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干部人才在长水机场  

  “离别之际,我内心最大的感触是不舍,这不仅是对挂职地方的不舍,更是对这份事业的不舍。”援滇干部曹利民感慨,三年援滇既是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荣幸,更是一次提升自我格局与理念的契机。

  担任丽江市宁蒗县委常委、副县长期间,曹利民与各方通力协作,成功引入英国企业黑革萝,让车厘子种植项目在宁蒗县扎下了根——这是当地首家农业外资企业,为“小凉山”农业多元化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

  “我衷心希望七彩云南这片大地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发展得越来越好,同时也希望我的‘第二故乡’宁蒗县成为最美的小凉山和彝乡。”曹利民说。

  援滇干部龚亮则将三年援滇经历视为一场“双向奔赴”的幸运。“它给了我服务边疆的舞台,更赋予我一份沉甸甸的情感与责任。”

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干部人才在长水机场    

  在担任普洱市宁洱县委常委、副县长期间,他也同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组建金普产业合作联合会,汇聚了上海在普洱投资企业的合力。在沪滇协作框架下,引入钠离子新材料产业链项目和金普中草药特色产业园项目,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临别之际,龚亮深情祝福“第二故乡”宁洱能“把握每一次机遇,兑现每一项优势”。

  “我不舍在云南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这片土地一定是我时时挂念的地方。”在援滇干部胡立看来,能“恰逢其时”投身沪滇协作事业,是毕生难忘的一段经历。他难忘上海“大后方”的鼎力支持与云南干部群众的温暖情谊。

  在担任保山市隆阳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期间,他聚焦保山“小粒咖啡”特色产业,在沪滇协作项目的支持下,推动形成全链条闭环产业集群,销售数据显著提升,更打造出一支专业咖啡人才队伍——“保山咖啡师”已获评省级劳务品牌。

  如今,保山精品咖啡庄园已成为上海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胡立的祝福带着产业情怀:“愿云南小粒咖啡,带着云南好物的光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干部人才在长水机场  

  此行非远别 山海两相依

  飞机腾空而起,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干部人才139人带着对云南的深深眷恋踏上返程之路,但牵挂从未远离。

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干部人才在长水机场  

  三年来,他们怀揣着黄浦江畔的深情嘱托,将上海的智慧与温度,深深播撒在红土高原的期盼里。从孕育希望的特色产业园区,到焕发生机的现代农业基地,云岭大地的每一处蜕变,都浸润着他们倾情投入的汗水,镌刻下他们实干攻坚的足迹。

  茶山几度新绿,咖啡树开花又结果,他们用一千多个日夜的坚守与创新,谱写了一曲沪滇协作的山海交响,让两地人民的情谊在共同奋斗的征程中历久弥坚。

  云南网记者 牟燕红 许卓皓 期俊军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