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周刊 | 琼剧越洋录
编者按
十九世纪,海南先民下南洋谋生,琼剧随之传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一百多年来,琼剧从下南洋到登上全球舞台,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文化纽带的作用。本期《海南周刊》封面为您梳理琼剧出海史,敬请关注!
前不久,琼剧与新加坡,这对老友又重逢了——6月11日至17日,琼剧文化周活动在新加坡开展,多位琼剧演员登台献艺,经典唱段在狮城回荡。
琼剧在海外演出,不是新鲜事。早在一百多年前,琼剧便已乘着海风下南洋,在异国他乡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如今,它的身影不仅出现在新、马、泰等东南亚国家,还出现在法国的剧院、美国的舞台、澳大利亚的礼堂中。作为海南地方戏曲的代表,琼剧正借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流转回响。
1985年,琼剧演员陈振安(左)、黄庆萍在泰国演出后获得华侨赠送的锦旗。陈怡翻拍
下南洋 1835年琼剧首次“出海”
“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是中华民族三大人口迁徙壮举。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海南人乘着“红头船”一路南下,在东南亚国家落脚。身在异域,每当思乡情切时,他们总会随口哼唱几句琼剧,让熟悉的旋律抚慰漂泊的心灵。因而,有言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有海南人的地方就有琼剧。”
琼剧何时在国外有了正式演出?据《中国戏曲志·海南卷》记载,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琼州大戏班“琼城梨园班”一百多人,从府城出发,乘坐海南商人王家璧的运米商船到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演出,艺人有金公仔、白玉娃、吴福光、林童等,他们演唱了《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方世玉打擂》等剧目。这次演出,开琼剧“出海”先河。
2024年11月,海南省琼剧院组织团队赴泰国表演经典琼剧《张文秀》。海南省琼剧院供图
首场演出《琵琶记》,有一段“吃糠”戏:赵五娘丈夫进京应考后,家乡连遭旱灾,度日艰难,赵五娘暗中咽糠,把米饭留给公婆。台上演员演得动情,台下侨亲看得入戏,泣泪淋漓,许多人看完戏便捐钱捐物让戏班带回琼州救济乡亲。
此后,琼剧追随下南洋海南先民的足迹,逐渐向东南亚其他地区传播。清咸丰至光绪年间,琼剧已传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地。
咸丰年间(1851—1861),琼剧武生吴福光随福顺班到泰国,他的武戏深受琼侨喜爱,演出轰动曼谷,华侨们纷纷向他学习少林武术。他曾应泰王之邀进宫表演《方世玉打擂台》,受到赞赏,获赠一顶银盔。
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海南岛社会动荡加剧,许多琼剧艺人随移民潮下南洋逃难或谋生,东南亚出现了一批琼剧名伶。
韩文华1924年赴泰国曼谷求业,后入韩熙畴组建的南方剧团学戏,古装戏、时装戏、现代戏都能演,其清脆独特的唱腔被称为“文华腔”;陈乐元以诙谐的丑角著称,1935年他与陈成桂等搭班抵星洲(今新加坡)演出,别具一格的“乐元板”广为流传;林鸿鹤1927年至1936年间先后三次随“二南班”赴东南亚献艺,广受华侨观众好评,被称为“鸭头生”……
除此之外,郑长和、陈成桂、庆寿兰、卢彩文、吴发凤、三升半(王秀明)、陈育明、梁家樑等琼剧演员的表演也各有特色,在南洋名气很大。
1982年、1987年,梁家樑先后两次赴新加坡、泰国演出,大放异彩。同样演小生,不同的角色,他用不同的表情、步伐、手势演,表演细腻、入情入理,新加坡的报纸因此称他为“千面小生”。演出期间,新加坡国家电视台、泰国政法大学录制了他饰演男主角的《七品芝麻官》《搜书院》《百花公主》《汉文皇后》。他的琼剧录音带,也在海外广为传播。
1982年,梁家樑、李桂琴等在新加坡表演琼剧《七品芝麻官》。资料图
涉欧美 琼音回荡在唐人街
“《搜书院》明起演出,高价票全售罄,低价票剩少许”这是1985年3月31日新加坡《联合晚报》第八版头条的醒目标题。这则报道,反映出当年琼剧在狮城的火爆热度。
在当时的东南亚,琼剧是最受欢迎的文艺节目之一。有一次,广东琼剧院(今海南省琼剧院)赴新加坡演出,不仅带去《百花公主》《狗衔金钗》等6台古装大戏,更在狮城连演6晚,场场座无虚席,最终票房净收入达40余万新加坡元,在当地引起轰动。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琼剧“出访”新、马、泰的频次更高了。进入千禧年后,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琼剧“出海”的范围扩大到了美国。
海口琼剧团演员赴美国演出期间与琼籍乡亲合影。罗安明翻拍
2008年,海口市琼剧团首次赴美国演出;一年之后,海南省琼剧院部分演员赴美国演出,在洛杉矶海南乡亲中掀起了一股琼剧热。
2010年7月29日,纽约曼哈顿唐人街琼音回荡,海口市琼剧团在此表演琼剧传统大戏《双珠凤》。在将近3小时的演出中,数百位居住在纽约的琼籍乡亲和华人华侨沉浸其中,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那天,一位祖籍海南文昌的八旬老人和太太一起走进演出厅,当时81岁的他每年回海南都要观赏琼剧,平时在纽约家中经常翻看琼剧录像。他说,能在纽约看到家乡戏,实在难得。
2018年,琼剧的足迹延伸至欧洲。2018年1月,巴黎戏曲专家组一行7人来琼访问,目的是考察遴选当年11月赴法参加第八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的演出剧目。专家组观看琼剧《汉文皇后》及《百花公主·赠剑》选段后,意犹未尽,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即向海南省琼剧院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当年11月赴法演出。
2018年11月26日晚,海南省琼剧院的演员在第八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上表演了浓缩版的琼剧《百花公主》,用1小时30分给观众带来一场精彩演出。
据了解,当时《百花公主》的票三个月前就已售罄。在开演前一小时,就有法国观众在剧场外等候,还有不少观众询问是否有余票。剧场内95%的观众为法国人,语言的障碍并未影响他们欣赏《百花公主》。
演出结束后,一位法国大学生高兴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琼剧,这个戏很特别,音乐非常好听,虽然语言听不懂,但我完全能理解故事情节,是的,艺术无国界。”还有一位法国妇人提到:“现在,我非常想去中国,去海南旅游、看戏,感受那里原汁原味的文化。”
新时代 在传承中吸引年轻人目光
2025年6月,琼剧再度扬帆“出海”,重返熟悉的新加坡。
与以往将琼剧“送”到新加坡的演出模式不同,此次两地演员同台演出。其中,来自新加坡华戏荟的琼剧演员符岂华,作为当地琼剧界为数不多的年轻小生,在台上饰演了《白蛇传》中的许仙。
性格开朗的符岂华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白天他是公司里的土木工程师,夜晚则化身为琼剧舞台上的小生,在双重身份间自如切换。作为一名业余琼剧演员,在工作生活之外,他最放不下的便是对琼剧的一份热爱。
接触琼剧虽然只有两年多,但符岂华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跳出固有的框架,尝试新的琼剧剧本。他正计划重新编排琼剧《孔雀东南飞》,用现代戏剧形式演绎这个古老的故事。
在东南亚,像符岂华这样的年轻人“不少”,但也“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新生代华侨已经不会说海南话,更谈不上喜欢琼剧。
1985年,海口琼剧团赴泰国演出受到华侨欢迎。陈怡翻拍
近几年,海南省琼剧院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复排重演一些经典剧目,以现代审美、创新观念激活经典琼剧的生命力;通过交流互动,努力把年轻人的目光“拉”回来。此次琼剧文化周活动在新加坡举办,就印证了这一点。
这次文化周活动有一个特别之处:琼剧不仅“登舞台”,还“下社区”,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近新加坡的琼剧爱好者。
傍晚时分,在新加坡勿洛社区,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中,有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年轻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的滑动手机翻阅琼剧推文,有的小声讨论着剧情,还有的用镜头记录台上的精彩瞬间。
“这是我们第一次走进新加坡的社区,与基层老百姓交流,现场有很多年轻观众,很有意义。”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表示,他看到很多当地人竖起大拇指,这说明琼籍侨胞是发自内心地喜欢琼剧。
此次琼剧文化周活动举办期间,新加坡琼剧传承中心正式揭牌。这块沉甸甸的牌匾,意味着什么?杨济铭给出了答案:“它将让琼剧传承这项事业在新加坡能够长久地、持续地、规范地开展下去。”
杨济铭还透露,下一步,省琼剧院计划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谋划设立新的琼剧传承中心,让琼剧在海外扎根,用乡音把海外琼籍侨胞的心系在一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海风依旧,琼音远扬。琼剧,承载着旅居海外的琼籍乡亲的乡愁,是联络海外乡亲的重要文化纽带。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琼剧“出海”这篇文章,值得用心书写!
巴黎之夜,琼剧hold住全场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实习生 劳兰婷
无布景、无舞美、无麦克风,7年前的一场“三无”演出,看似不太专业,却成了琼剧老将符传杰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巴黎演《百花公主》那次,台下全是法国人,从开场到结束,没有一个人看手机,没有一个人走动,所有人的坐姿几乎没变过。”海南省琼剧院副院长符传杰提及海外演出经历时,总会反复说起2018年的一场特殊演出。于他而言,这是琼剧跨越文化边界的生动例证。
2018年法国当地时间11月26日20:30,在巴黎马拉可夫剧院,琼剧首次以整台剧目的形式在欧洲演出。符传杰作为领衔主演表演了琼剧《百花公主》。
为保证传统艺术的古朴风格,那场演出的所有剧目均不使用舞美、布景及麦克风,台上仅安放一桌两椅。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演员在乐队现场伴奏下,全凭天然嗓音完成表演。
符传杰清晰记得,该剧院的声学设计堪称精妙,“不用戴麦克风,我们的声音台下听得清清楚楚”。舞台设置极为精简——全黑幕布环绕,没有多余布景,“像皮影戏一样,回归原汁原味的戏曲表演”。
尽管需要通过字幕理解剧情,但观众的投入远超预期。“我们唱到风趣处,他们会跟着笑;到了动情处,全场静得几乎能听见呼吸声。”这种跨越语言的共鸣,让符传杰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琼剧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魅力。
演出结束后,剧院里的掌声和喝彩声持续了近20分钟,演职人员连续6次致敬谢幕后,观众仍不愿离场。
“谢幕谢了近14分钟,幕布拉了又开,开了又拉!”符传杰至今仍惊叹于法国观众的热情,他一直以为欧洲人偏爱现代艺术,没想到他们也这么喜欢传统戏曲。
这场演出彻底改变了他对海外市场的认知。“原来琼剧不只是‘乡音’,更是能被世界理解的艺术。”他坦言,正是这份震撼,让他坚定了“要让更多人看到琼剧本真模样”的决心。
如今,符传杰仍时常想起马拉可夫剧院的黑色幕布:“那片黑,反而让琼剧的光彩更亮了。”他说,海外演出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展示,而是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海南有这样一门动人的艺术。
从20多岁初登香港舞台的青涩,到如今带着琼剧去过许多国家演出,符传杰的脚步与琼剧的海外传播同频。而巴黎的那一夜,早已成为他心中最珍贵的“文化对话范本”。
推荐阅读
问政海南 | 海口海垦路一路面出现带钢筋路坑 市政已完成修复
专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问政海南丨海口市滨海大道多处路口禁止左转 沿线多个小区居民表示出行受影响
专题丨烟火海南
德国南部发生火车脱轨事故 致3人死亡
海南周刊 |
尚有三大关键领域待定 美欧关税协议细节仍未最终落锤
海南橡胶创新激励机制夯实产业人才基底 人均有效割株较改革前增长45%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指导河北做好暴雨洪涝灾害救助工作
活动更多
2025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
2025年第二届海南乡村振兴摄影大赛
公益海南·媒美与共2025年1号行动
2024年海南省电商平台禁塑宣传季
2025年海南(春季)孕博会
扫码下载新海南客户端
扫码关注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