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跨越2400公里 澳门青少年在敦煌书写“同心”篇章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7月26日,“同心筑梦”2025年澳门青少年甘肃行走进敦煌。
鸣沙山起伏的金色沙浪与月牙泉澄澈的碧水,为30名澳门师生展开一幅“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景。
莫高窟深邃的石窟与斑斓的壁画,则让少年们在驼铃与梵音之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风吹驼铃 少年在沙海“冲浪”
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5年晋升国家5A级景区。
鸣沙山山体相对高度约250米,沙脊如刃,而月牙泉自汉代起便为“敦煌八景”之一。
26日清晨,驼队铃声清脆,澳门师生分乘骆驼沿鸣沙山脊线缓行。脚下沙粒细软,风吹沙鸣,如丝竹轻奏。
抵达山顶后,学生们体验滑沙——从近200米的高处俯冲而下,尖叫与笑声混成一片“青春交响曲”。
而不远处的月牙泉,犹如浩瀚沙海里的一片绿洲,静静“躺”在大家的眼前。
据了解,月牙泉平均深度3至5米,靠地下潜流与地形低洼形成“回字形”蓄水池,千百年来“沙填不满”。
而鸣沙山因石英砂含量高、颗粒均匀,风吹过时摩擦共振,发出“隆隆”声响,故得名“沙岭晴鸣”。
“月牙泉就像沙漠中的绿洲,一眼看去非常震撼。”第一次踏进沙漠的澳门菜农子弟学校罗明哲说,自己一路把沙子“吃到嘴里”,仍难掩兴奋,“毕竟这是我第一次骑骆驼、滑沙,终于圆了多年的心愿。”
科技“飞入”佛国 一眼洞悉千年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采集、球幕电影等手段,实现“窟内保护、窟外体验”的可持续开放。
26日下午,师生们在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了8K影片《千年莫高》,随后进入直径18米的球幕影院。360°沉浸式影像让他们仿佛凌空穿越,俯瞰石窟全貌,细看藻井花纹、飞天飘带。
“影片把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辟的宏大历史完整呈现在眼前,让我对莫高窟的前世今生有了系统认识。”菜农子弟学校吴姚欣如是说。
随后,大家走进第45窟、第61窟等5个开放洞窟。45窟的阿难像眉目含笑,61窟《五台山图》巨幅壁画长13.5米、高3.5米,车马、楼阁、僧侣逾800人,被誉为“中古社会百科全书”。
据了解,佛教东传经海上丝绸之路,澳门也是重要节点。同一朵莲花,在敦煌是“净土信仰”,在妈阁庙则化身“妈祖莲座”,而这,正是文化交融的密码。
“在课本上只能看到局部,到现场才能多角度观察壁画的完整性,连穹顶色彩和细节描绘都一清二楚。”吴姚欣补充道,“讲解员告诉我们,莫高窟修复绝不能使用现代颜料,否则就成了‘现代艺术品’而非文物瑰宝,这句话让我印象极深。”
青春回响 把敦煌讲给世界听
参观完莫高窟,师生们在九层楼前竞相打卡留影。夕阳把“敦煌”二字镀成金色,也镀亮了少年们眼中尚未说尽的澎湃。
短短一天,他们在大漠驼铃里丈量了祖国疆域之辽阔,在千年梵音里触摸了中华文明之纵深。
走出莫高窟的那一刻,他们要把“看见”变成“讲述”,把“震撼”写成“行动”。
“虽然壁画已褪色,但我仍能想象它千年前色彩丰沛的模样。感谢一代代保护者,把时间的尽头延长了一点又一点,让我们和后代都能看见。”吴姚欣说。
“我原以为甘肃只有敦煌和兰州拉面,今天才发现,这里的历史如此浓厚。”罗明哲说,“我要把大漠的故事带回澳门,让更多同学知道:中华文明的根脉,在西北,也在南海之滨;在莫高窟的壁画上,也在妈阁庙的飞檐下。”
而吴姚欣掏牢牢记住了讲解员那句“修复不能用现代颜料”,“原来守护文明,比创造文明更难。它要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颗敬畏之心。”
驼铃渐远,梵音犹在。这场跨越2400公里的“同心筑梦”之旅,把大漠孤烟与濠江潮声系在了一起,也让千年敦煌在青春接力中焕发新的光彩。
2400公里的空间距离,被少年们用一次对视、一句留言、一粒沙子悄悄抹平。此刻的敦煌,不只是地理坐标,而成为“同心筑梦”的情感坐标——它让澳门与甘肃、让南海与西北、让历史与未来,在一颗颗年轻的心里完成一次“握手”。
风起处,沙粒翻飞,像无数细小的种子。它们将搭乘少年们的行囊、镜头与笔尖,飞越千山万水,落在澳门的校园,生根发芽,长出新的绿洲。
而那片绿洲,将是文明互鉴的绿洲,是家国认同的绿洲,更是下一代“筑梦者”出发的地方。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