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专访图灵奖得主罗伯特·塔扬:做不出题先别责怪孩子

发布时间:2025-07-26 20:21:53

 

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反客为主?科学研究应该如何在开放中进行协作?各国应如何对待基础科学?本期《高端访谈》专访图灵奖得主罗伯特·塔扬。

邹韵:关注国际焦点,洞察世界风云。今天,我们来到了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即将对话参会嘉宾之一——图灵奖得主罗伯特·塔扬。塔扬教授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从大型数据库的管理,到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众多智能设备的效率提升,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惠及了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获得2025年度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塔扬教授感受如何?他如何看待基础科学研究对于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他又期待在哪些领域与中国同行展开交流合作呢?今天,我们一起在对话中寻找答案。

7月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罗伯特·塔扬获得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将他称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远见者”,用“无与伦比”形容他的学术成就,并写道:“他的工作塑造了现代计算并激励了几代研究者。”

塔扬38岁就成为最年轻的图灵奖得主之一,学术成果众多,获奖无数。

在基础科学大会的领奖台上,塔扬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折好的几页纸,缓缓展开手写的获奖致辞,这一幕成为他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珍贵而特殊的一刻。

  ?

罗伯特·塔扬:最重要的是,致我的父母乔治与海伦·塔扬——他们赋予我生命,如今却已不在人世。没有他们无私的爱,没有他们营造的滋养心智的成长环境,就没有我的今天。父亲教会我许多道理,其中之一就是:头脑中的知识,谁也夺不走。有才智,就有责任用它造福众人。

邹韵:塔扬教授,非常感谢您接受《高端访谈》专访。首先祝贺您获得2025年度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今早的颁奖典礼上,我注意到您发表感言时有些动容。这项荣誉对您意味着什么?获此殊荣是否让您此次中国之行有了特殊意义?

塔扬:这是对终身成就的褒奖,它与表彰具体成果的奖项有所不同。它让我有机会回顾自己漫长的学术生涯,回想起多年来指导过、支持过我的那些人,还有我早已过世的双亲。所以整个过程让我心潮起伏。这个奖项的设置令人惊叹,我能够忝列其中,与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这样精英中的精英同列,真的深感荣幸!

  ?

邹韵:您曾说过,得奖从来不是您从事研究的初衷,您甚至认为获得图灵奖这件事挺微妙的。您为什么会这么说?

塔扬:杰出的科学家层出不穷,奖项数量却终究有限,因此获奖这事儿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没错,在我看来,像这样的奖项既是对我个人的认可,也是对我所有合作者的褒奖,尤其是对我所从事研究领域的认可。我认为有一点是重要的,那就是我们不能自以为是,而应该在荣誉面前保持谦逊。

邹韵: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000名顶尖科学家。与会学者围绕“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这一共同主题展开讨论。在此次论坛上,您计划传达哪些核心观点呢?

塔扬:我认为这次会议的举办本质上是一种科研之道。(在会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是关于具体课题的,而是询问“该如何着手开展研究”这类问题。关键就在于要提出正确的问题,保持开放心态,乐于合作和分享知识。同时还在于要以质疑的态度去阅读,要始终对自己认定的“真理”抱有质疑,并亲手验证真伪。因此,我认为此次会议的核心不仅在于探讨具体的想法,更在于分享研究方法,构建一个社群。我认为这正是此次会议的意义所在。这种互动不仅限于学科内部,更是跨学科展开交流。本次会议为数学家、物理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机会,这里边蕴藏的可能性惊人。科学研究正在日益走向交叉融合,本次会议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

邹韵:您和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教授(跨学科)合作的科研项目也体现了这一点。

塔扬:没错。

邹韵:早在1986年,你们就因为在算法和数据结构设计分析方面的卓越成就一起获得了图灵奖。教授,能否给我们这些外行人讲一讲,这个理论具体是做什么的?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场景?

塔扬:我们从深度优先搜索方面开始研究,其实就和反向走迷宫的思路差不多:从某一点出发,边走边记路,这样就能从原路返回到起点。但它其实是一种基础的算法技术,能用来探索各种类型的图形结构。我们开始研究这个算法,把它应用在各种图论问题上。想象一下,你要把一个电路嵌入到电路板上,导线肯定不能交叉,否则会短路。所以需要找到一种布线方式,让所有线路都不交叉,这就是平面图判定问题。这个算法实际运行速度很快,而且比较简单,人们完全能够应用。正是因为这个算法以及其他深度优先搜索的应用,还有其他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最终获得了图灵奖。

邹韵:我记得在两年前采访霍普克罗夫特教授时,他曾与我分享过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他说,他曾与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图灵奖得主交流过,询问他们成功的背后是否有具体的策略。答案是否定的,关键在于他们始终在追随内心的热爱。在您看来,教育者、学校以及教育机构应该如何培育这种文化,来帮助学生和年轻人发现、探索并追随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去发展?

塔扬:我认为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有时间去探索不同学科,不要过分关注分数,而是要基于好奇心进行探索。这确实是个挑战。因为年幼的孩子往往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一旦他们进入教育体系,学校开始评估孩子的学业表现,他们就会变得畏手畏脚,丧失创造力与好奇心。这其实是一个破坏性的过程。我认为我们必须找到办法来克服这一问题,找到自己钟爱的领域非常重要。此外,如果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就需要全心投入。解决数学问题就很有挑战性——它非对即错,定理也是要么有,要么没有。证明一旦有误就满盘皆输。学数学必须愿意不断尝试,哪怕撞了99次南墙都没有结果,第100次或许就会有奇迹出现。若非真正热爱这门学问,断难做到这般坚持。这种热爱靠的是内驱力,而不是什么外在的动力,比如金钱或名誉。我热爱数学是因为数学之美。正因为它如此之美,我才如此热爱它。

  ?

热爱天文学、梦想成为第一个登上火星的人,读科幻小说,做杂志上的数学游戏……好奇心和探索欲谱写了罗伯特·塔扬青少年时期的主旋律,成为他踏上科学之路的原动力。高中时期,塔扬尝试用计算机证明风靡数学界的四色定理。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数学家百年的问题:给任何地图填色,保证相邻国家颜色不同,需要几种颜色?答案是:四种颜色。

  ?

这一猜想自1852年提出以来,难倒了无数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1976年,美国数学家肯尼斯·阿佩尔和沃尔夫冈·哈肯运用两台计算机,耗时50个日夜,穷举式地推演海量可能性,成功证明了四色定理,这让当时28岁的塔扬感到振奋。

邹韵:我想给您看一样东西,您应该非常熟悉,这是四色定理,还有您小时候非常喜爱的马丁·加德纳先生所写的数学游戏专栏。谈到四色定理,您在读高中时就开始尝试解这个定理。当时还存在一些争议,那就是这样的证明能否算是人类智慧的胜利?您怎么看?

塔扬:你说的是四色定理的证明。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家,我认为使用计算机参与证明这个定理本身就是一件富有美感的事情。也许对一名数学家来说,这一证明所用到的理念和证明不算深奥,起码从数学角度不算难,但在我看来,它蕴含了非常精妙的算法技术,所以我感到非常振奋。

邹韵:教授,人工智能其实并不是您最初选择的研究方向。几十年前,您曾认为人工智能太过于模糊,用您的话说是“不够数学化”。您当时是否预见到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

塔扬:完全没有。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所有人都很吃惊。神经网络的概念其实很久以前就已经提出了,但直到计算能力实现规模化提升——摩尔定律最终为神经网络执行这些重大运算创造了可能。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取得的进展令所有人震惊,它能近乎吸收互联网全部信息并进行综合处理,它能整合整个人类知识库中的信息,并用我能理解和使用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呈现在我面前。在十年前,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但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方向,我们谁也无法预料。

邹韵:您认为人工智能近期有哪些可能的新趋势?

塔扬:我并非这一领域的专家,因此我不便妄加评论,但确实有些个人见解。现在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过不了几年我们就会迎来奇点,到那时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将超过人类,并且还会越来越聪明,届时人类该何去何从;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遵循周期律,我们目前正处在技术成熟度曲线的顶峰,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说人工智能将极其重要,这些系统将变成“超级智能”。我更倾向于后者的观点。这让我联想到儿童的学习过程,他们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还远未达到这种自主探索、保持好奇心和目标导向的状态。此外,我认为人工智能在伦理和情感方面也面临重大挑战。

邹韵: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呈现迅猛发展态势,特别是随着DeepSeek(深度求索)等新锐企业的崛起。您如何评价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版图中扮演的角色?

塔扬:我认为这不仅体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更贯穿于整个基础科学领域。中国已将发展基础科学确立为长期战略重点,这种决策着实令人钦佩。当前,中国取得的成功堪称斐然。展望未来,我期待见证中国取得更多进展。

邹韵:您认为中国在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塔扬:持之以恒的长期战略支持,根基扎实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体系,以及对前沿科技胸怀热忱的莘莘学子。

邹韵:您认为中国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塔扬:我认为他们训练有素,且知识储备极为丰富。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储备去探索、激发好奇心并孕育出独创的洞见。无论是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抑或是在其他地方遇到的中国学生,他们所展现的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愈发深刻的印象。

“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这是国际基础科学大会自2023年开办以来不变的主题。

在基础科学界,这是一场众星云集的盛会,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大奖得主,蜚声中外的学术泰斗,崭露头角的科学新秀,满怀憧憬与期待的年轻学子汇聚一堂,碰撞着思想的火花,探寻无尽的科学世界。在这里,“引领人类未来”的主题词不是代表许愿与期待的“将来时”,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现在进行时”。

邹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2035年把中国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主席指出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您如何解读这一蓝图的重要性?

塔扬:这极其重要。我衷心希望在此进程中基础科学能够发挥重要深远的作用——这必须成为整个发展蓝图的一部分。我认为,从对本届会议以及对北京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的支持来看,中国正在践行这一理念。

邹韵:您如何理解本次国际会议的重要意义?

  ?

塔扬:我们正致力于提升全人类的福祉,而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全球性威胁。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携手合作。就我个人而言,我在研究过程中非常喜欢与人合作。即使问题是别人解决的,我也很高兴。因为我仍然能够获得与亲自解决问题同等的认知收获,但这个想法或许很天真。

邹韵:这并不天真,的确如此。这或许就是万物的本质。我们需要合作,包括国际合作。

塔扬:我认为合作非常重要。

邹韵:我们来谈谈由您创立的塔扬算法,也许它是您最喜爱的算法了。它彻底革新了社交网络分析与网页搜索技术。当初您构建这一算法时,您的核心构想是什么?

塔扬:核心在于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我自幼便痴迷于数学谜题,这些谜题本身非常吸引人,它们的解法可以转化为计算机算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邹韵:您曾提到,优秀的算法简单、快速、美丽、可分析。快速、简单等概念可能还好理解,但算法之美具体指什么?在数据结构方面,哪些因素在您看来具有美学吸引力?

塔扬: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美本来就见仁见智,对吧?我认为优秀算法的精髓在于,当你试图解决问题时,面对待计算数据,若能找到一种算法,精准处理数据的关键部分、精准执行正确的计算程序,不多不少,这就是算法之美,尤其是当它蕴含深刻思想时。

邹韵:您在求学路上遇到过许多启发您的导师。比如沃尔先生,您今早也提到了他。他是您八年级的数学老师,真正激发了您对数学浓厚的兴趣。那么塔扬教授,从受教于良师到施教于人,您从中汲取了哪些经验教训,又希望您的学生传承哪些精神呢?

塔扬:恪守高标准,多角度审视问题,保持批判性阅读。最具价值的研究课题往往源于自主发现。追求优雅——用最精炼的表达,做最简洁的设计,探索解决方案的无限可能。不要满足于首个答案,而要追寻那种难以言喻的优雅境界:简约中见深邃……

邹韵:且美丽。

塔扬:对,还有美丽,我一直在努力追求。最好的教学方式是身教。不能只是告知解决方案,通过行动示范,效果会大不相同。所以我努力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行为榜样。

邹韵:您想为学生树立怎样的榜样?哪些价值观和理念对青年科学家尤为重要?

塔扬:我认为,既然拥有智慧,就应当为人类作贡献,以建设性方式回馈社会,这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合作,不要吝于分享你的想法。开放协作的收益远远胜于闭门造车。这就是计算机科学的美妙之处。我始终觉得,与人合作攻关的过程本身就和解决问题一样令人愉快。

邹韵: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您最享受的是哪一部分?就像您刚才提到的,这段旅程并不容易,不是只靠激情与热爱就能坚持下去的。很多时候,您并不知道这个问题有没有答案,有时也会感到无助,甚至想要放弃。在这些时刻,是什么力量支撑您走下去?

塔扬:我会转而研究其他问题,要知道值得探索的课题浩如烟海。如果眼前的问题一时难以攻克,也许可以攻克其他问题。所以一个办法是要同时储备多个可交替研究的课题,来回切换。另一个办法是如果你被一个问题卡住了,大脑宕机、思路中断,不妨将问题搁置个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有时候反而会获得新的灵感。人的大脑运作方式非常奇妙,研究过程往往交织着有意探索与无意酝酿,这也正是科研的趣味所在。

邹韵:您年幼时,母亲带您去图书馆,那时您就对科幻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早期的科幻小说阅读经历是如何塑造您对科研工作及其发展进程的理解的呢?

塔扬:这些科幻小说点燃了我对科学的兴趣。也驱使我去探寻:我们用自己的头脑能成就些什么。我曾梦想成为登上火星的第一人。如今这个梦想依然有可能实现,不过也有可能实现不了了。

邹韵:我知道,还是有可能的。

塔扬:这份雄心虽已随时间淡去,我却在这个过程中与数学不期而遇,并为之倾心。数学的魅力在于其绝对的确定性——一个命题要么是定理,要么就不是。一切泾渭分明、直接明了,但它同时又十分复杂精妙。数学既满足了我对谜题的热忱,也契合我追寻终极答案的渴望。

邹韵:您还保持着读科幻小说的爱好吗?您读过中国科幻小说吗?比如《三体》。

  ?

塔扬:读过,我读过《三体》。

邹韵:真的吗?

塔扬:其实,三卷我都读了。确实引人入胜。

邹韵:您喜欢这部作品吗?

塔扬:我非常喜欢。我觉得它的推演远超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确实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邹韵:提供了不同视角。

塔扬:是的,它能让你跳出自我,跳出这个世界,置身于另一个维度。

邹韵:塔扬教授,很高兴与您交流。感谢您分享这些富有洞见的观点。非常感谢!

塔扬:请允许我这么说,你真是准备充足。非常感谢能有这个机会!

图灵奖得主罗伯特·塔扬在接受总台专访后题词

在专访中,塔扬教授说,中国的科技强国战略和对基础科学的重视令他印象深刻。用头脑造福社会、不吝分享、保持开放、乐于合作,是他最希望传承的科学精神。他表示,在科学世界,人与人的合作、学科之间的合作以及国与国的合作尤为珍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