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慢性肾脏病患者瘙痒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发布时间:2025-07-25 14:44:12
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Chronic Kidney Disease-Associated Pruritus, CKD-aP)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然而,长期以来,CKD-aP的临床管理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导致许多患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
2025年7月,国内首个《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布,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该共识由60余位肾脏病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制定,系统梳理了CKD-aP的发病机制、临床评估及治疗策略,并首次构建了CKD-aP诊断路径和四步阶梯治疗路径,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疗依据。
其中,κ-阿片受体(KOR)激动剂盐酸纳呋拉啡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获批血液透析(HD)相关瘙痒适应症的药物,被《共识》重点推荐,为CKD-aP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
CKD透析预后与实践模式研究(Dialysis Outcomes and Practice Patterns Study, DOPPS)5期的结果提示,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中度及以上的CKD-aP患病率约为26%~48%。我国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接受透析治疗的成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中CKD-aP患病率约为55%。长期瘙痒不仅导致睡眠障碍、焦虑抑郁,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甚至与患者死亡率相关。然而,由于缺乏标准化的评估和治疗方案,许多患者的瘙痒症状长期未被有效控制。
发病机制复杂,诊断评估不足
CKD-a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部分研究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介导的结果。与毒性代谢产物异常蓄积、皮肤干燥、免疫系统失调和全身炎症、尿毒症神经病变、内源性μ/δ/κ-阿片受体失衡、其他相关发病机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组胺水平、类胰蛋白酶水平、周围神经病变等因素都被证实与HD患者瘙痒及其严重程度相关。由于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临床诊断主要依赖患者主诉和瘙痒评估量表(如VAS、NRS、5-D瘙痒量表和Skindex10评分等)。《共识》首次明确了CKD-aP的诊断路径,建议对所有CKD患者(尤其是透析患者)进行瘙痒筛查,并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瘙痒程度评估,以早期识别和管理瘙痒症状。
临床评估:标准化筛查与分级
《共识》推荐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或数字评分量表(NRS)对瘙痒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并结合5-D瘙痒量表(持续时间、程度、分布、对生活的影响、伴随症状)全面评估瘙痒的影响。
四步阶梯治疗路径
个体化、精准化干预
《共识》首次提出CKD-aP的四步阶梯治疗策略,强调根据瘙痒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情况逐步调整治疗方案:基础治疗(所有患者适用):优化透析方案:调整透析充分性,控制血磷、PTH等指标;皮肤护理:使用保湿剂(如尿素软膏)、避免刺激性洗护用品;病因管理:纠正高磷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药物治疗(多种药物可选);其他治疗(需更多临床研究证明):紫外线光疗、中草药、针灸和穴位按摩可用于治疗CKD-aP,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明。(2c)。
机制与循证证据
盐酸纳呋拉啡是一种高选择性κ-阿片受体(KOR)激动剂,通过激活KOR抑制瘙痒信号传导,同时不激活μ-阿片受体(MOR),避免了传统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和中枢副作用。多项国际临床研究(如JAPAN、NEIGHBOR试验)证实,纳呋拉啡可显著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瘙痒症状,且安全性良好。《共识》基于1a级证据推荐其用于难治性CKD-aP的治疗。
临床使用建议
在中国HD患者开展的临床桥接试验显示,盐酸纳呋拉啡5 μg/d或2.5 μg/d连续用药14 d,可改善难治性瘙痒症状,与日本验证性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一致。优势:快速起效(1-2周内显效)无成瘾性,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改善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
《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管理专家共识(202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CKD-aP诊疗进入规范化、精准化时代。未来,随着更多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临床数据的积累,CKD-aP的管理将更加完善,最终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