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听!千年非遗传新声——“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宣讲活动走进红河宝华镇

发布时间:2025-07-24 20:07:35

  梯田畔的千年“非遗”怎么实现“逆生长”?守着非遗这座“富矿”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7月24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宣讲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宝华镇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实践基地开讲,这场别开生面的宣讲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专家、基层文化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村民们共同探寻哈尼古歌传新声,非遗刺绣描蓝图的新招与实招。

  挖掘文化“富矿”,让非遗发出乡村振兴的强音

  宣讲员赖军是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他结合云南艺术学院深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案例库及丰富经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未释放、特色被淹没、群众参与低等症结把脉问诊,并开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圈的良方。通过数字化建档、品牌化发展等,让非遗拥有自己的“身份证”“基因库”,延伸应用的场景、路径,打造独有的文化IP,以非遗独特的魅力赋能文旅、带动产业,实现产业、企业、群众多方共赢,让红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矿”变为老百姓手中的“金饭碗”。

  变群演为主角,让非遗帮助老百姓传播质朴乡音

  宣讲员曾琦涵是宝华镇嘎他村的一名驻村队员,驻村的经历让她重新认识了散落于村村寨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她更多关注的是怎样激发群众保护传承非遗的内生动力,让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让当地新农人、非遗匠人、返乡青年等各类乡土能人“动起来”,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众欣赏”迈向“大众参与”、从“单一文化”转向“多元产业”的重要保障,只有让更多人发出“乡音”,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传得更远。

  小学校筑成大阵地,让非遗传承唱出“青音”

  宣讲员杨钰尼是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创建人,在她的交流中有两个数字,让人印象深刻。3亿,这是她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踏上全国两会“委员通道”后,相关话题国内播放量,也是社会对非遗保护事业的关注度;3000人,这是目前哈尼梯田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培养出的“小小传承人”,也是红河县非遗发展的后备军。杨钰尼谈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浓浓的热爱,还有满满的自信,依托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他们组建青年舞团,创编《非遗也“潮”》等特色作品,借助数字化技术探索“科技 非遗”融合路径,推动哈尼梯田文化走向世界。

  一位宝华镇的村民在听完宣讲后欣喜地感慨:“没想到我们的歌舞、刺绣没有过时,还洋气得很;我们这些手艺不是无用功,还是个大宝贝。以后,我和文化传承学校的这些孩子们都能成为非遗传承的主角!”听,这就是红河畔梯田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出的新声。

  云南网记者 刘畅 通讯员 李兰 赵龙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