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秦明 | 书写者的雕花术:莫言辽沈战役纪念馆题词解

发布时间:2025-07-24 11:15:59

  大概是因为笔者以前谈过莫言的话题,平台最近总给我推送一个叫“书写者”的公众号内容。

  通过“书写者”的欢呼,笔者才知道那些批评莫言的人一个个“倒下”了,莫言却安然无恙。

  笔者历来是主张大鸣大放大辩论的,反对因言获罪。

  对于笔者批评过的莫言、方方、易中天之流,笔者也从来捍卫他们说话的权力;只是他们说话了,就应允许不同意他们意见、观点、立场的人说话。只有这些有争议的内容被充分辩论了,群众才能在辩论的过程中掌握真理。

  书写者的这个架势,显然与他们阵营自我标榜的精神是完全背离的。

  书写者发表了大量为莫言辩解的内容,这是无可指责的。作家的作品背后总是要反映一个作家的思想、立场,莫言当然也不例外。每个人站在各自的阶级立场,可以喜欢莫言也可以厌恶莫言,甚至认为他的作品损害了自己阶级利益进而进行批判,这有何罪过?

  然而,书写者却试图反驳每一个不同意莫言的观点,甚至试图召唤“塔”来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物理攻击。难道非得把莫言的作品夸成一朵花才能有说话的权利么?这就令人作呕了。

  书写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形成了一套别具一格的“雕花术”,昨天他又发表了一篇《独家解密:莫言题辽沈战役纪念馆,全过程扫描,全背景解》,以一个“有幸了解到莫言题词的全过程”的人的身份,为莫言2005年在辽沈纪念馆的题词“炮火连天,只为改朝换代;尸横遍野,俱是农家子弟”辩解。

  单从字面上看,哪怕是一个不精通文学语言的普通人,只要三观还正常,都会感觉不舒服;更何况是作为小说家的莫言,对每个词的斤两恐怕比普通人更清楚。

  书写者是怎么把莫言这段令大众不舒服的题词,雕成一朵花的呢?

  他首先在第一部分从辽沈战役纪念碑镌刻了多少名英烈入手,然后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当时在纪念馆参观的莫言等人的“心理活动”:

  在发散式的思维中,很快他们的话题集中到“人”的问题上来:蒋介石发动内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站在军史的角度,那是对人民革命战争光辉历程的回顾,是对革命烈士的景仰;站在谴责挑起内战的角度,是对生命的悲悯,是对死者的凭吊。

  进而强行建立联系——

  这就是莫言题词的由来,是他题词的语言环境和切入的角度,如果忽视这个语境,就无从了解作家的本意。

  书写者说莫言的本意是“谴责内战”,然后书写者替莫言解释“是蒋介石发动了内战。”

  然而,书写者在文章开头注明自己“有幸了解全过程”而不是“参与全过程”,他又是怎么知道当时包括莫言在内的作家“们”的“发散式思维”,进而知道莫言题词的本意呢?

  如果莫言自己给出这套解释笔者或许还能相信,哪怕是违心的解释;而由一个“了解全过程”的旁观者、甚至不是在真正意义上的旁边观察的人来这样解释,笔者是难以信服的。

  笔者专门查阅了官方资料:辽沈战役纪念馆陈列内容突出“决战决胜”主题,全面反映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历史,突出展示辽沈战役胜利进程,并揭示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

  显然,从纪念馆的本来主题——“揭示胜利”,到书写者描写的“作家们发散式的思维”——“反思内战”,再到书写者猜测的“莫言本意”——“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跨越度太大,书写者在逻辑上难以自洽。

  况且,著名作家“踢馆”又不是一次两次了。2006年12月27日,作家王斌和马未都作客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王斌讲述了一段往事,他在1987年与著名作家在内的一帮作家到井冈山,参观八角楼时,著名作家说了一句恶狠狠的话:

  与“书写者”的“了解过程者”身份不同的是,作家王斌可是自身见证的人。

  书写者在第二段玩起了文字游戏就没意思了。文字抒起情来,从来都是“主观”的,我们对比一下下面两段话,对解放战争、对英烈的感情、立场能相同、哪怕是相近吗?

  “炮火连天,只为改朝换代;尸横遍野,俱是农家子弟”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反正笔者跟很多人一样,在“主观”上极其厌恶莫言的那段题词的阴阳怪气,这样的主观感受是“书写者”再怎么玩文字游戏、再怎么雕花也无解的。

  就像莫言主张“写绝对主观的战争”,强调表现“战争对人的灵魂扭曲或者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他批评革命历史小说“只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革命军队的立场上来写作,是片面的,不真实的”。他认为文革把革命历史小说“推到了非常极端荒谬的位置上”,必须抛弃。

  所以,莫言对解放战争、对辽沈战役,是有他自己的“主观”的,书写者将主流的历史观点缝合到莫言身上,本意想替莫言辩解,然而又何尝不是以书写者自己的“主观”代替了莫言的“主观”呢?莫言自己同意吗?

  无产阶级纪念解放战争、纪念辽沈战役,是为了总结革命胜利的经验,缅怀无数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为了让烈士的鲜血不白流而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是无产阶级的“主观”;

  而莫言的“主观”,则是从战争中看到了残酷、看到了无数人殒命,揭示战争普遍悲剧性,要解构崇高,聚焦恐惧与痛苦,呈现真实人性。

  对比我们前面提到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陈列内容突出“决战决胜”主题……揭示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真显然与莫言的“主观”是完全相悖的,“踢馆”的猜测反而变得合理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