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工业转型到乡村蝶变 阿坝松潘藏着什么样的“发展密码”?|长征路上看四川
四川新闻网 - 首屏新闻记者 邱可欣 摄影报道
7月22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阿坝行采访团踏着红色足迹,走进阿坝州松潘县。从青云镇厂房里飘出的牦牛肉鲜香,到麦吉村民宿小院中游客与村民的欢声笑语——松潘的蜕变,藏在工业转型的铿锵步履里,写在农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中。
工业转型:高原“珍宝”变身市场“香饽饽”
走进松潘县青云镇产业示范基地(四川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干净明亮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有序地加工着牦牛肉,一股股鲜香扑鼻而来。作为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这片占地211亩的园区自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已汇聚19家企业,开发出松贝、牦牛肉制品、野生菌等50余种高原特色产品。以道地中药材、牦牛、野生菌为核心的加工产业链日益完善,曾经深藏高原的“珍宝”,正通过精深加工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工人正在加工牦牛肉
随着川青铁路的开通,不仅激发了川西高原的旅游活力,更带动了沿线农特产品销售。松潘县顺势而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动力。松潘县镇江关生态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闫永军介绍,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与区位优势,当地工业已全面转向绿色、低碳、生态新赛道。目前,全县38家工业企业中,规上企业达8家,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与清洁能源开发成为支柱产业。这一转型不仅构筑起可持续的绿色工业体系,更直接创造就业岗位500余个,间接带动3000余名群众就业,让生态红利真正转化为民生福祉。
松潘县特色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州委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决定,重点在清洁能源、松贝和牦牛产业精深加工等产业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和精细管理推动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推动‘工业 旅游’融合,结合高铁经济,发展特色工业旅游等举措,持续走高质量、绿色化、特色化发展路径。”闫永军说。
农旅融合蝶变:民族村寨里的乡村振兴图景
除了工业转型,红色土地上的乡村振兴故事同样动人。在松潘县镇坪乡,传统羌族聚居村落麦吉村正焕发新活力。走进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柏油大道映入眼帘,沿路继续前行,精致铺设的卵石小道仿佛一条纽带,串联起了这个羌寨的家家户户。
麦吉村
“麦吉”意为“羌族儿女居住的幸福吉祥之地”,其历史可追溯至“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原双泉村、立壳村从高半山搬迁至此,2019年村级建制调整后合并为如今的麦吉村。镇坪乡党委书记余晓霞介绍,如今的麦吉村已是农文旅融合的典范村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除了民宿集群,村里还发展了藏红花胶、高山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
麦吉村
“具体来看,村里有‘三变’:一是农区变景区,昔日单纯的居住区蜕变为旅游打卡地;二是农房变客房,闲置农房经改造成为民宿,盘活了闲置资产,目前民宿集群已有100余张床位,吸引了不少外来投资者;三是产品变商品,藏红花胶、水果等当地农特产,通过转型实现商品化销售,‘联农带农’机制成效显著。”余晓霞说,民宿集群的改造还解决了当地30余名群众的灵活就业问题,村民们当上了民宿管家、旅游向导、客车司机等,收入明显提升——从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余元,增长至如今的2.2万元左右。
谈及下一步规划,余晓霞表示,将通过民宿集群改造试点,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把自家闲置农房改成客房增加收入;同时进一步解决当地就业,让村民通过民宿服务、向导等工作再添收益。此外,还将推动农产品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附加值,让农文旅融合更精细化。
从绿色工业的蓬勃兴起,到民族村寨的文旅蝶变,松潘正以生态优先、产业赋能的实践,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续写着红色土地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邱可欣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