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与越南老街市隔河相望。走在街头,处处可见两国文化在此交融的场景。在这里,越南商品、干捞粉、醇香咖啡和悠扬歌声交织出独特的边境风情——两种文化在这里既保持个性,又和谐共生。
晨光里的生意经
上午8点,肖鑫(化名)在河口筑城小街农贸市场的一天开始了。来自越南的红薯粉、豌豆粉、芭蕉叶粉丝是这里的热门商品,越南的火锅底料、辣椒酱、鱼露、虾酱等调味料也广受顾客欢迎。“越南人比较喜欢味道重一点的东西。”在这里经营多年越南特产的摊主肖鑫说。
肖鑫和记者说,在河口与越南顾客交流,用中文基本上都能沟通。“他们很多人都听得懂中文,还能简单说上几句。”与此同时,越南顾客也可以用支付宝等平台进行交易,这让彼此间的买卖更加便捷。
正午的粉香记忆
正午12点,陶美娥的干水粉店正飘出卤汁的香气。店铺不大,却人气十足。饭点一到,几张小桌便会坐得满满当当,还有不少越南的食客专程前来,有的捧着碗趁热吃,有的会打包几份。
干水粉配料丰富,雪白的粉条卧于碗底,其上铺着鲜嫩的豆芽、脆爽的包菜丝……这碗干水粉的故事,藏着一段跨国的家族记忆。陶美娥的祖辈是广西人,早年移居越南时,把干水粉的手艺也带了过去。后来她随家人回到中国定居,这门手艺便成了连接两地的纽带。
“我们的烧肉要腌1个多小时,再卤,卤汁也用来拌干水粉。”陶美娥向记者介绍。面对越南顾客时,她会用一口流利的越南话来交流,靠着这份亲切与不变的味道,店里不用特意招揽客人,老顾客总会带着新顾客来。陶美娥说,这碗粉是她的营生,是食客的念想,更是两个地方的人用味道达成的默契。
午后咖啡里的生活与理想
午后的街角,范明珠在一辆小型咖啡车里,一边调制自己拿手的越南咸奶油咖啡,一边用稍显局促的中文与顾客交流。一年前,她从越南来到河口,开始自己的咖啡生意。
每天上午9点开始,范明珠会在自己的咖啡车内工作近10个小时。虽然辛苦,也没空欣赏河口的风景,但看到每天的营业额时,她总说自己很满足。如今,随着通关越来越便捷,两国边民的来往也日益密切。
面对顾客时,她不但会向中国游客介绍自己家乡,也会向越南游客介绍来中国的文化。范明珠说,她很喜欢现在的生活,未来想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屋,比现在的咖啡车更大、更安稳。
话语间,她的眼里闪烁着光。小小的咖啡车承载着中越情谊,每一杯醇厚的越南咖啡,都搅拌着她的梦想,被两国顾客带向远方,也支撑着她坚定前行。
夜幕下的歌声
“我左手指着月,右手舞着剑……”夜色降临,1897红河谷餐厅的玻璃灯一盏盏亮起,食客们在院子里落座,越南驻场歌手陈氏琼的歌声在餐厅回荡。
陈氏琼在这家餐厅驻场已将近两年,温柔的声线、熟练的中越歌曲,让她成为许多顾客的“老朋友”。“她唱得特别动人,有时候还会唱越南民歌,听不懂也觉得好听。”一位常客说。
陈氏琼大学期间,学的是音乐专业,当同龄人困囿于理想与面包不可兼得时,她已将热爱变成自己的工作。“有的时候,白天和晚上都有演出,虽然很累,但是我挺开心的,感觉特别充实。”
“一直奔走在热爱里”,正是陈氏琼的真实写照。她说,自己将进一步提高中文水平,学更多的中文歌曲。在这里,陈氏琼不仅用音乐拉近了两国听众的距离,用歌声让两种文化在旋律里相融,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座小城扎下了生活的根。
无论是干水粉店老板陶美娥、驻唱歌手陈氏琼,还是卖越南咖啡的范明珠,抑或是忙于买卖的肖鑫,在这座边境小城,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河口虽小,却装得下两个国家的故事。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闻晟宇 劳澜 高菁
指导老师:杨明月 宋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