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下的内部分权、中央权力和皇权的相互关系、官僚集团(内在就有矛盾——满汉、央地、政监)与皇帝的斗争
外朝-本章制度-公开合法-受法规、惯例支配
内朝-奏折制度-私密、无法化(nicht)-受皇权支配——两种批示方式:朱批、廷寄上谕
发展:康熙【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对之采用“兼用”的态度,并不整合,康熙作为唯一裁定者)→雍正【渐渐冷落康熙机构,代以内廷代理人、军需房、办理军需大臣、军机处(非我们现在认定的军机处)】→乾隆【将乃父各机构合一为办理军机处】(应用旧名,绕过了“祖宗成法不可变”的规训,而且旧瓶装新酒本身具有迷惑性和模糊性,符合皇权的神秘性要求)
(乾隆的)军机处是对于一种全面完备的通信渠道的垄断(这种渠道的探索经过了康雍两朝),绕过官僚集团的监察和分肥,获得了“法外活力”(the extralegal dynamic)。【这种形式在历史屡屡上演,譬如10年和当下的某某领导小组,其实就是绕过制度约束获得权力寻租空间。当然,清朝的律规是颇汉化的,皇太极完成了封建化大力引入汉人士大夫势力,同时保存了满蒙王公集会议政(当然没有电视剧八王议政那么夸张),这都是皇权专制的阻碍】。内廷是没有制约皇权的会典和先例的,在此它只能听命皇权;但是,军机处实际上与明代内阁的位置功能是一样的,那就是假借皇权发展自身,成为勾连皇帝和外朝的机构,实际上在后期变成了中央权力机关。考察雍正朝的内廷代理人,实际上恰恰是皇帝怠政的体现(当然这是从作为概念的皇帝来考察的),数据的检查、预算的处理等都是内廷代理人进行的。【我们可以将黑格尔对“王权”的分析嫁接过来,如果说王权是御笔一点“I”(内在性),那么军机处恰恰承担了皇权内在性这一功能,但因此也可以成为皇权的本质(Wessen),后期尾大不掉是可以预见的。】
以军机处为代表的内廷管理机构的出现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这种产生原因从国家伦理学角度上说就是“父-君-国-家”的四者的矛盾,由于中国的伦理制度设计是高度实体化的,因而实体层面的利益争夺同伦理概念的内在不一致是共振的,这就势必导致为了维护统治、要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沟通机构,这个沟通机构本身既是实体也是中介,因此它自内地存在着中介和实体的争夺。放在近代史上,国民党的监察委员会、中共初期的中央书记处、中共后期的小组都体现了这一点。
雍正继位后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满人干政,从大的方面来讲,由于清朝是以小族而御大国,就必须借助族群力量,而满族不过是封建化未完成的保留着部族联合色彩的种族,借满抑汉就使得皇帝政统不正,这是遗留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讲,九子夺嫡隐患未消,为了彻底清楚失败势力,同时保持中央权力平衡,就必须引入新的专门的机关来夺权。其次,对蒙战争、吏治腐败、财政危机,都迫使雍正一方面转化独裁的统治方式以求高效来适配战争需求,另一方面寻求新的权力机关来规避既有的内廷和外朝的阻碍。再次,承袭明代的外朝制度具有历史特殊性,因为明代几任皇帝权力通缩,导致外朝自发地成为中央政治的决策机关和处理机关,这种外朝自治是皇权专制所不能容忍的,而内廷的内务府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在满蒙人手里,这群人对于雍正继位的质疑使得它必须被扳倒,雍正明智地选择了降级、冷落其父应用的内廷组织而非彻底解散。
雍正在下决心从内廷改革前,尝试了各种从内廷作用于外朝的方法,但都成效不佳。首先是总理事务王大臣,它的设定是总理、职权广泛,但实际上并没有垄断,相反其职权被其他人分割削减,其原因是很明显的,总理事务王大臣本身就是雍正继位初期平衡各方势力的举措,一旦局势稳定下一步肯定是清除“忠诚不绝对”的派系,同时这是位高权重者才得以担任的职位,那么天然地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另外对于高层来说,人和职位是相互影响的,人既然跌下去了,职位自然也会削弱,这也是“子以母贵,母以子贵”逻辑的一种体现。其次是大学士与内阁,康熙时满汉大学士已经成为正二品,但内阁中低级官员还是满盛于汉,雍正强化大学士的作用但是并未让他们在政府关键部门居主导地位,他还从外朝堂官中选拔人作为“署大学士”“协理大学士”,后来因为平准噶尔导致内廷权势上升,为了平衡特擢升大学士为正一品兼殿阁衔并加荣衔,不过大学士和内阁最终被排斥在内廷权力重组之外,这一原因也是显见的,内阁坐落于外朝,其政治站位因其模糊而清晰,而且从明至清这一成熟运作机构构成了对皇权的威胁。再次是管理部务大臣,管理部务大臣是将内廷大员置于六部的官员之上进行监管,起初管理部务大臣多由宗室人员担任,后来转向更加可靠忠诚的大学士,名称也多变——“总理”“管”“料理”“兼”“办理”等,尚不清楚职权是否也随之变化,一般来讲,设置管理部务大臣的作用有二,一是外朝机构受内廷管辖控制,二是通过将内廷大员“外派”减少内廷实权人物;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以内制外,到了嘉庆时期,军机大臣分派各部担任尚书,不用加管理部务大臣职,其效果是一样的,因为此法效果颇好,以至于乾隆二十年宣称此为定制。最后是建立监管外朝“部费”的会考府,所谓“部费”即地方官员向部院的贿赂以求批准通过各省财报,会考府实际上是分夺户部的某些财报审核权,然而外朝官员一方面绕过会考府继续向部院递交材料,另一方面也在腐化会考府,外加朝局动荡,最终会考府只存在了三年,后来雍正还创立了针对军需奏报的户部军需房,这一机关比会考府的优势在于通信渠道的秘密性——奏折系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