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走基层•看一线|屏边:科技打开致富门 荔枝飘香日子甜

发布时间:2025-07-20 08:07:47

专家在荔枝园开展培训。 供图

  盛夏的清晨,屏边苗族自治县白河镇热水村的荔枝林还笼罩在薄雾中,种植户邓昌发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拿着手机,对照“苗乡屏边”农技课堂视频,忙着给荔枝树修枝。

  “以前总盼着荔枝多开花,现在才知道花开得多反而果结得少。跟着专家学技术,年年都有好收成。”邓昌发说,曾经困扰当地果农多年的荔枝只开花不结果难题,如今依靠科技的力量得到了解决。

  去年,倒春寒突袭屏边,玉屏镇卡口村种植户罗福文整宿睡不着,荔枝树大面积掉花让他忧心如焚,急忙打电话求助。接到电话后,县农科局联合专家工作站技术团队带着防冻药剂和修剪工具赶到荔枝园,开展抢救工作。

  在专家指导下,罗福文通过“波浪型”立体树冠修剪,达到了既让阳光均匀照射,又增强荔枝树抗寒能力的效果。这项由屏边县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的核心技术,让首批母花坐果率稳定在80%以上。罗福文家的荔枝树不仅因此保住了果实,还因错峰上市卖出了好价钱。

  这样的故事在屏边有很多。为破解种植难题,当地请来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岗位体系科学家李建国、姚丽贤等建立工作站,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科技的助力下,白河镇种植大户黄朝光的35亩荔枝园近3年收成越来越好,还成功带动村里28家农户共同发展荔枝种植。

  “我家园子用上新技术后,坐果率比以前翻了两倍多,周边乡亲都跟着学。以前大家种地靠天,现在是靠科技吃饭。”黄朝光感叹道。

  如今,在屏边县荔枝种植区域的农家书屋里,《屏边荔枝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手册》等与科学种植相关的书籍都磨得起了毛、卷了边,成为果农爱不释手的“致富秘籍”。同时,在“专家指导 党员带动 群众参与”模式推动下,全县已培训培养1000余名乡土人才,让科学种植的种子在苗乡大地生根发芽。

  以科技打开果农致富之门,屏边发展荔枝产业不断推出创新之举。

  过去,屏边县种植的荔枝中90%都是妃子笑品种,每年集中上市导致价格始终徘徊在低位。针对这一困局,专家团队花费5年时间,引进无核荔枝、仙进奉等17个特色品种,把荔枝采摘期从5月拉长到10月,以采摘时间换价格空间,实现了“五月红透、十月飘香”的产业跨越。屏边县还大力推广“以草治草”生态种植法,通过在荔枝园里套种绿肥作物,减少农药使用,改良土壤。这一生态种植模式有效助力屏边荔枝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

  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和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金奖”等荣誉加身,让“屏边荔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成为吸引投资、拓展市场的又一张名片。

  同时,屏边县立足气候、海拔等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以“党组织 合作社 公司 村集体 农户”为纽带,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合作社统一管理、公司负责销售,探索实践荔枝产业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去年,这一机制为村集体和农户带来125.03万元收入,初步实现“产业链上见效益,多方共赢促振兴”。

  县农业部门还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形成科技支撑网络,推动荔枝种植从零散到连片成园。目前,全县荔枝种植面积达4.96万亩,今年挂果面积3.9万亩,预计产量1.2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助力2000多户果农增收。

  依托荔枝种植,屏边县不断探索新业态。

  在湾塘乡,阿碑村农户王自强经营着一家水果家庭农场,种植荔枝70亩,每逢采摘季,游客络绎不绝,最多时一天能接待几十波客人,农家乐的收入比单纯卖荔枝多三成。今年下半年,随着新落地的飞花实业有限公司投入生产,荔枝干、果酒等深加工产品也将上市,“美荔屏边·甜上云端”的品牌故事则通过电商直播传遍全国,让树上摘果、厂里加工、网上直销、园里休闲的全链条增收模式,带动越来越多群众吃上产业饭。

  在白河镇,“包花”订单模式给果农吃下了定心丸。“以前总担心果子卖不出去,现在花还没谢钱就揣进兜里了。”种植户邓昌发家的75亩无核荔枝在今年开花时就签下了43.6万元的订单。去年,全县通过“包花”模式销售无核荔枝530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户不再担忧种得出、卖不掉。

  从科技赋能的种植园,到利益共享的产业链,再到农旅融合的新场景,屏边荔枝正以一颗果子带活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振兴一方乡村的生动实践,书写着苗乡大地产业振兴的“甜蜜故事”,真正让小荔枝成为乡村振兴的大支柱。

  短评

  屏边荔枝产业的发展之路,生动诠释了科技与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驱动力。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果”,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当地以科技破题、以机制护航、以品牌增值撬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的多元价值,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跃升。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体系;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的价值跃升。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内生动力,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既要产业兴旺更要生态宜居。当科技的火种点燃了农民的热情,当创新的活水浇灌了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便有了最坚实的注脚。

  云报全媒体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杨志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