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重走联大路 续写强国梦 | 这座百年前的“将军摇篮”也流行“早八”?

发布时间:2025-07-18 22:07:57

  “原来我们的‘早八’传统,早在100年前就有了!”近日,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参观的2025“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融媒体实训营师生惊讶地发现,这所诞生于1909年的军事学府作息表上,赫然标注着早上第一节课从8:30开始。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这座培养了朱德、叶剑英等300多位将帅的“将军摇篮”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在这里,学子们不但要经受严苛的军事化管理淬炼,同时也有着和当代学子一样初入校门的兴奋、对食堂饭菜的抱怨、永远上不完的早课、深夜躲避教官查寝的紧张时刻……

  百年时光里,这座“将军摇篮”,不仅见证了近代军事教育的辉煌,更留存着与当今学子相似的校园记忆。

  严苛作息下的青春印记

  展厅内,一幅讲武堂学员的作息时间表映入眼帘。学员们每天6:40要进行晨跑,8:30准时开始3节理论课,涵盖战术学、兵器学及化学实验等科目,同时开设英、日、法3门外语。下午3点至5点进行军事训练,晚间还有自习和不定时紧急集合。

  1909年,朱德离开了四川仪陇老家,来到昆明投考刚创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录取后,他曾说:“我的志愿老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恐怕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它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非常高兴。”

  这简单真挚的话语,与陈列的作息表相互映照,生动再现了当年学子们的求学岁月。

  “斗智斗勇”的校园生活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校史上,一些鲜活的校园轶事至今读来仍令人会心一笑。在校期间的朱德,就曾与教官上演过一场精彩的“查寝攻防战”。

  当时清政府为监视讲武堂的革命活动,暗中拉拢部分教官秘密监视。其中一位外号“田螺精”的教官,听闻朱德常躲在被窝里看进步书籍,便决定抓现行。某晚,朱德正翻阅《盟报》,听到脚步声逼近,迅速把书塞到床板下,假装熟睡。

  “田螺精”走到床边,把书拿起来一看,却是《孙子兵法》,他悻悻地扔回去,嘟囔着:“熄灯了,不准看书!”而今在大学校园里,虽然时代背景变了,可青春的模样始终如一,见证着一代代年轻人成长的“小秘密”。

  身边的“六边形战士”

  大学里,身边总有一些“六边形战士”:成绩拔尖、社团活跃、人缘极佳。展柜中,静静躺着一张毕业证书,“最优等”3个字格外醒目。原来,这是1917届炮科学员叶剑英的毕业证书,这位开国元帅在校期间,也是一位全能学霸。

  1917年,叶剑英被分配到炮科学习,无论是军事理论考试还是沙盘推演,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不仅如此,他还因其豪爽的性格,在300余名华侨学员中成为核心人物。这些学员常在“两广会馆”聚会论政,后来投身到北伐和抗战中。 

  从晨跑打卡到挑灯夜读,从严苛训练到师生“博弈”,这些跨越百年的校园记忆,展现了中国教育精神的传承与革新。讲武堂学子们“立即行动”的奋进姿态,依然为当代青年提供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启示。

  部分内容整合自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党史纵览》杂志社

  作者:谭欣欣

  指导教师:彭华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