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走基层|24小时“心电图”实时为桥梁“体检”
7月9日,衡水市交通运输局监控中心大厅,桥梁工程师冯宝娟(左)和同事查看桥梁有关实时监测数据。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摄
7月9日,衡水市冀州区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站。
桥梁工程师樊辉轻点鼠标,衡水市公路基础设施技术性监测预警系统随即打开,339国道滏阳新河上行特大桥的安全监测数据实时显现,宛若一条“心电图”。
“数据表明,这座大桥目前很‘健康’。”樊辉介绍,往年桥梁养护依靠“人海战术”——养护人员每天至少巡查1次。进入汛期后,每天至少要巡查2次。如果遇上极端天气,还得冒着风雨人工检查桥墩、伸缩缝等。
339国道滏阳新河上行特大桥横跨滏阳新河,全长约1.6公里,是连接冀州东西的交通要道。
“有些隐患藏在桥面下方或隐蔽处,人工检查效率低,还容易漏检。”指着桥梁监测示意图,樊辉说,现在他们在大桥的关键部位安装了AI视频监测、声光报警设备以及振弦应变计、光电挠度仪等传感器,可对桥梁的沉降、位移、应力等关键参数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动监测。
在衡水市交通运输局监控中心大厅,240国道跨线桥的“健康档案”在大屏幕上不断滚动更新。桥梁工程师冯宝娟打开240国道跨线桥的示意图。“你看,每辆车驶过时产生的振动数据,都在秒级回传。”她指着屏幕上的曲线说,过去是定期“体检”,现在是实时监测,哪里有异常,数据马上“报警”。
如何让数据说话?冯宝娟介绍,他们通过实时采集数据,经过与桥梁设计参数比对,划分了三个预警等级:一级预警说明桥梁有点“累”,二级预警表示“内脏”出问题,三级预警就得立刻封桥抢修。
冯宝娟举例说明,当某座桥梁梁板位移数据异常波动,系统便会迅速发出预警,养护人员便可根据定位,快速锁定隐患位置,进行专项检查并及时进行处理。
“过去巡查全凭经验,现在靠科技,保障汛期桥梁安全,心里更有底了!”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樊辉连连称赞。
今年6月份,这套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的桥梁结构监测系统,已在衡水市21座国省干线桥梁“上岗”,未来还将覆盖市域内更多桥梁。(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